正文 第10章近代語文教材的編製(1 / 3)

從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國文獨立設科,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國語”、“國文”統稱語文,將近半個世紀,為我國近代語文教育期。在這一時期,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編製可謂版本迭出,新書如雲,目不暇接,五彩繽紛,為中學語文教材建設作了長時期多層麵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曆史經驗。

第一節新學堂國文教材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即公曆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在初等小學堂設“中國文字”,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設“中國文學”,至此,語文獨立設科,簡稱“國文”。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又下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於是,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曆行1300年的封建科舉製度宣告廢除,各級各類新學堂在全國各地逐步建立起來。

新學堂的創辦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各科教材,因此,國文教科書的編製便應運而生。但是,編製新學堂國文教科書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人們並無多少現成的經驗可循,究竟中學國文教材應當如何設計編製,人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與探索。這個探索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清朝末年,以時代逆序編選教材新學堂創辦伊始,新教材編製維艱,人們隻能沿襲舊例,稍作改良,因此,此一時期公開出版發行的中學國文教科書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目前所見的最早版本是《中學文粹》,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明書店出版,編著蘇民。然後是:《祖國文苑》(中學校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新華書局出版,編者奮翮生;《中國文學教科書》,同年國學保存會出版,編者劉師培;《中學國文讀本》,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編者林紓;《中學國文教科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編者吳曾祺;《中學國文示範》,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出版,編者繆文功、蔡國璜。這些教科書的共同特點,一是所選都是文言;二是編法仿效文選舊製,類似於《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三是編排方式多用時代逆序;四是編製目的在於讓學生大量誦讀古今名家範文,學會寫各類常用文章,以便登上仕途。

林編本《中學國文讀本》和吳編本《中學國文教科書》是當時最為通行的中學國文教科書,是我國出版最早且專為中學堂國文科編纂的新式教科書,是新學堂中學國文教科書的代表。林編本共8冊,供四年製中學使用,一學期一冊,每學年兩冊,可按教學計劃逐冊安排進度。文章不依舊例按時代先後由遠及近順次編排,而是逆向上溯,由近及遠,由清文上溯到秦漢文,讓學生先讀思想、生活較為切近的文章,再讀近古、中古、上古文章,以便易於接受。選文中佳妙之處添加連圈,並加眉批(頂批),供學生吟詠體會。吳編本共5集,供五年製中學使用,每學年一集。選文數量甚多,全套共選709篇,涉及作者266人,所選都是琅琅上口的文言文,不選詩歌和駢文,韻文也隻選在當時還有實用意義的頌讚、箴銘、哀祭諸體,且為數極少。選文編排亦用時代逆序,每集“史”的劃分更加清楚:第一集清代文,第二集金元明文,第三集五代宋文,第四集晉唐文,第五集周秦漢魏文。選文除加連圈、眉批之外,各篇之後又加總評,對全文作簡要的評論。

二、民國初年,按體製分類選編教材辛亥革命以後,中學學製由五年改為四年。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學校令施行規則》,規定:“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智德。國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漸及於近古文,並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學史之大概,使作實用簡易之文,兼課習字。”同時頒發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國宗旨,清學部頒布之教科書,一律禁用。”根據上述規定,各地陸續編出了一些新的教科書,比如:劉法曾、姚漢章編輯《中華中學國文教科書》,1912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許國英等編《共和國教科書國文讀本》,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謝無量編《新製國文教本評注》,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等。這些課本仍然隻選文言,但是文章編排卻有所突破,開始按照體製分類編選文章。

謝編本《新製國文教本評注》是當時流傳最廣的課本,1915年初版,1924年20版,全套四冊,每年一冊。全書選文319篇,入選作者146人,文言散文占94%。在文章編排上突破了純粹依時代為序的舊模式,兼顧了時代先後和文字深淺,並開始略分文體。全書四冊,依文字由淺入深、時代由近及遠的序列編排:第一冊近代至宋,第二冊近代至唐,第三冊近代至漢,第四冊宋至夏商周。每冊按體裁分編,比如第一冊共分五編:第一編論著之屬(18篇),第二編序錄之屬(14篇),第三編書牘之屬(13篇),第四編傳誌之屬(25篇),第五編雜記之屬(30篇)。每一編實際上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單元,不同單元的課文體裁不同,因此,本書實際上開創了按體裁分單元編排課文的教材編製先例。本書沿用傳統評點方法,注重“評注”,每篇選文有題解、作者簡介、夾評夾注、節釋(段落大意)、黑白圈點、眉批和總評,重在提示文章的做法,並且特別注意區別同題材文章在寫法或見解上的異同。

與此同時,一批諸如《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國文學史》之類的語文知識讀本開始出現,以適應當時國文科中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中國文學史等內容教學的需要。文章讀寫範本和語文知識課本的分編,是一個嶄新的嚐試。“要論我國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合編型和分編型,其最早的形成期當在民元以後的這個時期,似已無疑”。

三、五四以後,以現代白話編選教材早在五四以前,我國就開始流行國語運動,並在1916年成立國語研究會,1918年公布國語注音字母。五四新文化運動正式亮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旗幟,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衝擊著神州大地。這一切都給學校教育和教材編寫注入了生機和活力。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行新的學製,同年12月新學製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製定新學製課程綱要草案,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課程綱要,使教科書的編寫有綱可循,國民學校的國文教材也要求一律改用國語。於是,文言文一統天下的局麵被打破,現代白話文開始占領中學國文教科書的陣地。

出版最早的現代白話文教科書是《中等學校用白話文範》,洪北平編,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共四冊,供四年製中學用,每學年一冊。所選多是當時報章雜誌上的時文,間有舊白話小說、詩歌、語錄等,始用新式標點符號,每篇都提行分段。雖然這套書一般認為隻是補充教材,但它卻開創了用現代白話文編寫中學國文教科書的先例。此後出版的現代白話文教科書還有孫俍工、沈仲九編,1922年上海民智書局出版的《初級中學國語文讀本》等。

與此同時,人們進行了文言、白話分編或文言、白話混編的嚐試。比如沈星一、黎錦熙為初中編過新中華教科書一套兩種,各三冊,一是《初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1923年版),一是《初級國語讀本》(中華書局1924年版)。穆濟波為高中編過新中學教科書一套兩種,也是各三冊,一為《高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1925年版),一為《高級國語讀本》(中華書局1926年版)。這是中華書局文、白分編初、高中全程使用的一整套課本。文、白混編的課本主要有《新學製初中國語教科書》,顧頡剛、葉紹鈞等編,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