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近代語文教材的編製(3 / 3)

第三節解放區國文教材20世紀40年代我國不少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對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製都進行過認真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影響最大,頗有代表性的是《中等國文》。

《中等國文》是在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領導下,由胡喬木同誌主持編製的。1945年5月新華書店出版發行。全書6冊,供三年製初中使用。書首印有《關於本書的七點說明》,全麵而具體地闡述了本書的編輯意圖。

其一,教文——關於教學目的。“本書確認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對於漢語漢文的基本規律與主要用途的掌握”。掌握規律,學會應用,是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為此,編者努力使學者了解凡應用語文(包括一切說、寫、讀)的地方都是學習國文的地方;並將應用語文的若幹重要規律寫成說明文,列為正式課文,使學者知道國文也是一門科學,除選讀現成文章以外,也可能和需要用學習一般科學的方法來學習。所以,編者在選用文章和編寫課文、編製各冊和編排單元、設計習題和指導訓練等各個方麵,都盡量適應學者的實際需要與讀寫水平,使國文教學能夠引起豐富的興趣和收到充分的效果。

其二,選文——關於選文標準。本書糾正了向來編選國文教材偏重文藝或偏重政治的傾向,一方麵對於常見的各種體裁和文章兼容並包,一方麵編寫說明語文規律的文章(相當於今天的語文知識短文)列為正式課文。貫徹反對一切“黨八股”、反對一切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原則,本書並沒有選很多“名文”,卻選了很多樸素平易的文字,在不足時還由編者寫了若幹篇以為補充。說明語文規律的課文,全部是編者寫的。這些課文不但形式上與過去的文法教材不同,內容上也不完全一樣,特別是由實用出發而不由定義和公式出發。文學欣賞不是本書的重點。但是,為了調劑教學時的興趣,並使學者對於文學也多少得到一些常識,本書對於各類文學作品仍給予應有的注意,使全書中文學與非文學的成分保持適當的比例。根據當時陝甘寧邊區教育廳編審室製訂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草案》的規定,各學年精讀文文體比重平均為:應用文16%,普通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48%,文藝文16%,語文規律的說明20%。由此可見,適應於生活實用的文章占了絕大多數。

其三,衡文——關於讀文價值。編者認為,語文規律的價值、政治的價值和一般知識的價值,是任何一篇文章的三個方麵。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雖在第一方麵,但對後兩個方麵決不允許忽視,在進行讀文教學時,把語文規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知識教育結合起來。這種意圖具體貫徹到每冊課本的編製之中,比如第一冊:說與寫的最初步常識,簡單的應用文。邊區的各方麵,華北解放區和抗日戰爭。最初步的群眾觀念,群眾的英雄主義,學習態度。這種讀文價值觀,實際上也是講究實際應用。

其四,編文——關於課文編排。全書共六冊,每一冊都有一個“編製的要旨”,比如上麵所舉第一冊的例子。每冊課本中,五課為一組(一個教學的單元),每組的前四課(第一冊是三課)是讀文,末一課(第一冊是兩課)是語文規律的說明。每冊每組都大致有一個中心,各課各組各冊之間也多少有一種聯係。如果按照這個次序教學,可以依照一定的進度達到一定的目的,改變向來國文教學中的無政府狀態。同時,各課課文仍可以獨立,又給教學者留下了隨機應變的餘地。

其五,練文——關於語文訓練。本書各課後麵都附有教學參考、注釋和習題。編者特別希望教學者重視習題,提出各種實際練習所要求的時間和精力應該不少於全部課程所占時間的一半。作文隻應該是練習的一種方法,並且這種方法必須經過根本的改革,使學生作一次文一定能經過詳細的檢討而真正得到一次益處。練習不限於寫作,有關聽話、說話、讀報、讀書、筆記、摘要、改作、編輯等方式都要靈活地安排在訓練計劃之內。

綜上所述,《中等國文》所體現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學習文章,掌握規律,學會應用。立足應用是它的核心,為應用而教,為應用而選,為應用而評,為應用而編,為應用而練。這種指導思想,在當時服務革命戰爭、發展民眾教育的特定曆史條件下無疑是正確的和行之有效的;就是對於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來說,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需要加強應用語文的教學,需要強調學習語文,立足應用。

掌握規律、學會應用,是當時我黨領導的解放區國文教學的統一指導思想。陝甘寧邊區教育廳編審室製訂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草案》指出:“本科教學的全部活動,必須貫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觀點、方法,以達到下列具體目標:提高學生對大眾語文和新社會一般應用文字的讀寫能力,掌握其基本規律與主要用途,獲得科學的讀、寫、說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寫、說的習慣——這是本科教學的基本目的。同時,適當配合各項課程,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增進其他各種知識。”

陝甘寧邊區如此,其他解放區亦然。

晉察冀邊區教育處審定、華北新華書店1948年出版的《中級國文》,其編輯方針是:“使學者掌握語文的基本規律,提高其閱讀、寫作的能力;同時養成活潑的思想,增進社會、曆史、自然各方麵的知識,以樹立革命的人生觀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於讀文選擇的標準,在內容方麵,力求立場、觀點、思想方法比較正確,內容比較充實,思想荒謬或言之無物的文章概不選用;在文體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麵,力求廣泛,今古中外,多式多樣,兼容並包而又有主次之分;從三、四冊起,酌量選入一些淺易的文言文和舊文學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使學者擴大眼界,初步接觸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遺產。語法和作法的編寫,亦以切合實際需要為主,使學者了解說話、寫作的一般規律。說到底,還是為了掌握規律,學會應用。

解放區的這種語文教材編輯指導思想,不僅在當時指導了語文教學及教材編寫,而且對於建國後的語文教材編寫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