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寫作教學研究(上)(3 / 3)

本來,青少年學生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比如校園裏的學習,家庭中的談論,自然界變化,社會上的是非,等等。但是,由於不善於細致觀察,他們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所以,作文指導要教會學生觀察。這裏,圍繞寫《我最喜愛的小動物》,教師以貓為例,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直至對小貓的外形、特征和習性有一個比較全麵而深刻的了解,也就從觀察的過程中獲取了寫作的材料,打開了話匣子,邁開了寫作的第一步——跨過了材料關。

有話可寫了,又從何下筆、怎樣去寫呢?教師著重教學生“畫眼睛”,即勾畫事物特征。比如,貓的眼睛“瞳孔中午變為一線,晚上就變成圓圓的了,像一對綠光燈,閃閃發亮”;貓的“腳上有肉墊”,“走起路來很輕巧”;寫“小花貓”,刻意勾畫“它的臉孔,一邊是白的,一邊是黑的”,突出一個“花”字;寫貓的習性,則著重描述貓捉老鼠的細節,如何“翹”、“弓”、“豎”、“等”、“望”、“衝”、“抓”,或者是“蹲”、“望”、“跳”、“抓”、“吃”。至於第三塊小黑板上對小白兔的描寫,則把小白兔的外形特點寫得細致入微、活靈活現。

此外,還值得提出的是,教師善於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指導。例如,一方麵引導學生觀察和口述,另一方麵又讀了學生中寫得比較好的觀察日記,特別是用小黑板出示三段話,進行了語言描述的比較,而其中對小白兔的描寫,本身就有與寫貓進行比較的意思。

第二節供料作文供料作文,即提供材料作文,或給材料作文,也稱命意作文、條件作文等。它提供一定形式和內容的材料,讓作者根據這些材料寫作一定要求的文章。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命題作文,隻是所命之題不限於用文字表述的一個現成而簡明的概念或判斷,而是一種有所規範、有所寄寓、形式多樣、靈活實用的材料而已。因此,可以把供料作文看作是命題作文的一種變式。供料作文,古已有之。初唐少年才子王勃即席而賦《滕王閣序》,應為供料作文;大觀園的佳麗“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院夜擬菊花題”,或以海棠命意,或以菊花為題,或限七言律為體,或限十三元押韻,亦是供料吟詩。舉凡吟風弄月、吊古發幽、感事抒懷、陳情詰難,大抵均可視為供料之作。當然,今非昔比,時下的供料作文,已經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學校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供料作文不僅極大地開拓了作文命題的廣闊天地,成為作文教學與測試中常用的重要題型,而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作文的思維力和創造力,成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的寫作教學訓練形式。

一、供料作文的類型隨著語文教學與測試改革的不斷深化,供料作文的樣式日益增多,根據提供材料所憑借方式的不同,或者說命題信息載體的不同,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類:提供音響材料作文、提供圖像材料作文和提供文字材料作文,大類之下又可分為若幹小類。

(一)提供音響材料作文提供人工的或機械的音響材料,讓學生憑借聽覺和思維進行認真的察聽和思考,按照一定的要求,寫作一定規格的文章。

聽寫故事。教師口述或用錄音機播放一個生動的故事,讓學生憑借聽覺和記憶,用書麵語言複述這個故事,允許增刪,但時間、地點、人物和基本情節等主要內容必須準確、清楚,以此訓練學生的聽話能力、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種作文訓練形式一般適用於低年級。

聽記報告。組織學生聽一個口頭報告或廣播報告,要求學生準確清楚地記錄下報告的基本內容,形成報告記錄提綱或提要,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寫能力、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音響作文。這是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推出的一種作文訓練的新形式。

利用現代化的音響設備,播放一定內容和形式的音響,讓學生認真收聽,並且據此寫作一定要求的文章。音響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有義音響,包括說話聲和音樂聲,讓學生聽後作文,相當於聽廣播作文和聽音樂作文,一般要求學生用文字描述或評介所聽內容,其作文訓練的過程大致是察聽——記錄——聯想、想像——描述、評介。一類是無義音響,指除有義音響以外的一切機械聲、生物聲和自然物體相互作用聲,又分隻有風聲、雷聲、蟬聲、蛙聲等一種聲音的內容單一的單一音響,由若幹聲音彙集在一起的複合音響,以及以單一音響和複合音響為基礎、經過選擇而合成的具有情節性音響效果的情節音響。無義音響作文,一般要求學生判斷音響內容,展開聯想、想像,用文字描述或賞析音響情境,其作文訓練的過程大致是察聽——判斷——聯想、想像——描述、賞析。音響作文有利於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聽辨力、音樂感受力、以聯想與想像為核心的形象思維力以及語言表達力。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逐步普及,音響作文具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提供圖像材料作文提供一定的圖片、畫麵或影視形象,讓學生憑借視覺和思維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思考,按照一定的要求,寫作一定規格的文章。

看圖作文。提供一幅或幾幅圖畫,要求學生根據圖畫內容進行書麵語言的描述或評介。所提供的圖畫材料,形式不拘,但大多為筆畫簡潔、構圖新奇的黑白漫畫,數量不一,多為單幅畫,也有具有對比意義的雙幅畫和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多幅連環畫。看圖作文的要求也多種多樣。或者說畫寫話,直接描述或解說畫麵內容,寫成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文和有條理的說明文;或者因畫抒懷,從畫麵內容出發,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多為夾敘夾議,也可以較多地抒情;或者緣畫論理,著重理論的闡述、論證或批駁;或者一畫多用,既有記敘、描寫,又有說明,又有議論。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題,根據《這下麵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的漫畫,既要求寫一段300字以內的說明性文字,又要求寫一篇800字以內的議論文。看圖作文,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寫作素材,一般能使學生有話可寫;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考場測試,它都有利於全麵培養和檢測學生的觀察、分析、聯想、想像和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影視劇評。看完一場電影、電視片或戲劇之後,要求學生寫一篇觀後感,這也可以算作一種提供圖像材料的作文,隻是這種圖像材料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單一圖像而是有聲有色的綜合藝術。作為觀後感或者評論文章,寫作要求一般是以議為主,議中有敘;或夾敘夾議。寫作方法也可多樣化,既可統觀全劇,全麵議評,也可緊扣一點,重點評析,還可因劇抒懷,生發開去。有時為了特定的訓練或測試目的需要,可以摘要播映影視故事的某組或某一係列鏡頭,讓學生據此作文,這種形式也就相似於看圖作文了。比如上海《語文學習》編輯部舉辦的“1982年初中語文聽說讀寫課外活動(二)”播映電視劇《夜,靜悄悄……》的兩個片斷,要求學生收看後進行說和寫,就是采用這種方式。

(三)提供文字材料作文提供一定的文字材料,同時提出一定的寫作要求,讓學生根據這些既定的文字材料和寫作要求進行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謀篇、布局,構思、表達,寫作一定規格的文章。這類作文的具體方式很多,至少可以羅列如下數種。

仿寫。就是模仿範文寫文章。可以模仿體裁,比如學一篇遊記就仿寫一篇遊記;可以模仿寫法,諸如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說明議論等各種方法;可以模仿結構,舉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分層設段之類布局謀篇手法;可以模仿立意,比如學了《鬆樹的風格》,仿寫《柳樹的精神》。仿寫有利於讀寫結合,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的寫作技巧,進行寫作的基本訓練,適用於低年級。但要防止機械模仿,生搬硬套,更要反對照樣抄襲,偷懶取巧。

縮寫。又稱簡寫、簡述、摘要、提要。它是把原文的內容和篇幅加以概括和壓縮。它要求既保留原文的中心和要點,甚至某些精彩的詞句,又不改變原文的題材、體裁和基本結構,還要做到語句暢達、文意條貫。縮寫有利於訓練或檢測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197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就是縮寫。

擴寫。與縮寫相對應的一種寫作方式。與縮寫正好相反,擴寫是對原文的擴充和生發。既可以對一個故事梗概或一段概括性敘述進行補充、擴展甚至增加新的敘述與描寫,將其擴充為一篇具體完整的記敘性文章,也可以將一個論述提綱擴展為一篇具體完整的議論文。擴寫訓練有利於開闊思路,發展聯想與想像能力。擴寫不能改變文章的中心、體裁、人稱、順序以至風格,隻能在原文的基礎上擴展,使之具體、充實和完整,不可任意發揮,牽強附會,畫蛇添足。

續寫。主要用於記敘性寫作訓練。根據原文的基本內容和情節發展線索,接續寫作,補充新的內容和情節,使原文獲得新的發展。比如學完《賣炭翁》,續寫《賣炭翁後傳》;學完《一件小事》,寫件《一件小事續篇》。這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種作文訓練方式。續寫材料多宜選用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性文章和敘事性詩歌。續寫應當立足原文進行再創造,做到合情合理,不荒誕離奇。

補寫。即補充寫作,把原文中空缺的部分補充起來,使之具體完整。它可以借用擴寫和續寫的某些方法。可以是原文中間的繼續補寫,比如把空白部分填寫出來,把概括敘述變成具體描寫;也可以是原文結尾的成段續寫,揣摩原文的基本內容和情節線索,接續寫完,使之成為一個具體完整的故事;還可以是原文開頭的補敘。補寫訓練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廣闊性。補寫應當做到緊扣原文,合情合理,內容具體充實,結構條貫完整。

組寫。根據一定的文字材料,按照一定的寫作要求,將他們重新排列組合,寫成一定規格的文章。這些文字材料隻是寫作素材,要求所寫的文章在主旨、體裁、功用、篇幅等方麵都有明確的規格,寫作時關鍵是認真研讀並充分運用所提供的材料,嚴格按照所要求的規格,將材料進行精當的選擇取舍和排列組合。比如,1987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第一小題,提供關於A縣育民小學舉辦遊泳訓練班情況的6條約450字的文字材料,要求寫成一篇有中心的、不超過190字(含標點)的簡訊。而當年廣東省高考作文題之一,則是提供一段關於新辦的南山中學圖書館開放初期圖書借閱和管理混亂狀況的材料,要求據此草擬一個合乎規範的“借書規則”。組寫大多具有實用性,有助於訓練和檢測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選材、組材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

改寫。根據原文材料,改變原文形式甚至內容,寫作新的文章。方式很多:或改變人稱,比如把第三人稱改寫為第一人稱;或改變文體,比如把詩歌改寫為散文、小說、故事等;或改變語體,把文言詩文改寫成語體文;或改變結構,比如把順敘式結構改寫為倒敘式結構;或改變題材,比如改變原文中的主人公,或將主要人物改為次要人物等。197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要求將《第二次考試》改寫為《陳伊玲的故事》,這樣,原作的中心人物將由蘇林教授改為陳伊玲,在人物、題材、結構等方麵都有較大的改變。改寫有利於訓練和檢測學生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改寫時應當注意符合寫作要求,保持原作基本精神,不可背離原作胡編濫造。

想像描述。根據所提供的簡單的材料,通過想像進行描寫或敘述,寫作一定規格的文字。1990年全國高考作文題之一,就是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像,為一對小姑娘作肖像描寫,要求符合人物的年齡和性格,顯示出他們的同和異,不少於100字。原文所提供的一對孿生小姑娘在玫瑰園與母親的對話的材料本來就非常簡短,連帶標點符號才160餘字,而直接的肖像描寫則根本沒有。因此,考生全憑原文所蘊含的暗示充分開展想像去進行肖像描寫。想像描述這種單項作文方式,有利於訓練和檢測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寫讀後感。閱讀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寫一篇感想。這是供料作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式,在曆屆高考作文中經常使用。閱讀材料或長短,或繁或簡,形式多樣,內容不限,既可以是一個典型事例,也可以是一個基本觀點;既可以是一個故事或一則寓言,也可以是一句格言警句或一則成語典故。讀後感的寫作,顧名思義,是由“讀”而“感”,先“讀”後“感”,“讀”是引子,“感”是重心。關鍵是讀懂原文的深刻含義,選準“感點”,進行縱橫捭闔的議論生發。既要扣住原文要旨,適當援引所讀材料,不能撇開原文,“一絲不掛”,寫一篇與原文毫不相幹的文章;又要著重寫感想,不能過多搬用原文,以致變成原文的縮寫。所謂“讀得進,跳得出”,也就是既要讀懂原文,緊扣主旨,又不囿於原文,就事論事,選準一個感“點”作為議論的話題(即論點),夾敘夾議,旁征博引,闡幽抉微,沉著痛快,以新穎的見解、充實的內容、磅礴的氣勢,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雄辯的力量。寫讀後感不失為一種訓練和檢測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好的作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