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寫作教學研究(上)(2 / 3)

上述解說,便是對命題作文審題立意指導的一般過程的舉例說明。當然,作文題目千姿百態,審題立意也可以百態千姿。不過,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的基本要點和主要步驟,大抵也就如此罷了。這裏有幾點是必須強調的:一是人稱不能錯,要求寫“我”,不能寫成“我們”;要求寫“我的”,不能寫成“他的”、“你的”、“我們的”;要求寫別人,就不要寫自己等。二是數量不能亂,要求隻寫“一個”,就不能寫成“幾個”、“一群”;要求寫“幾件”,就不能隻寫“一件”。三是體裁要抓準,舉凡記、述、紀事、見聞之類,多是記敘文;論、說、談、講、評、析、駁、批、小議之類題目,多為議論文;如果沒有類似字眼的題目,比如《生活告訴我》、《當我唱起〈國際歌〉的時候》等,則要當心,謹防“文不對體”。四是“題眼”要扣緊,題目中諸如“好”、“優秀”、“有意義”、“有趣”、“難忘”、“熟悉”、“可敬的”、“可愛的”、“美麗的”之類副詞或形容詞,題目的語法結構中的那些修飾、限製中心詞的基本成分,一般便是“題眼”之所在;緊扣這些字眼做文章,常常可以扣緊題意,深化內涵。當然,有的題目並無明顯標誌,比如《雨後》、《新綠》、《路》、《笑》、《我的老師》、《談友誼》、《一件小製作》等,這就需要慎察深思,或者注意它的暗示作用,分析它的象征意義或比喻意義,把握它的題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向它注入生機和活力,賦予其深厚的意蘊,叫做畫龍點睛,一筆得意。

(二)開拓學生思路學生作文的最大苦衷,就是感到“無話可寫”,甚至“無從下筆”,命題作文尤甚。指導學生作文,根本途徑是開拓學生思路。

葉聖陶先生說:“文章寫不通,主要由於沒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維。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語言文字實際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是思維的物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寫文章就是寫思想,講話也就是講思想。所以說,要寫好文章,關鍵在於開拓思路,啟發思維。思想禁錮,就不敢寫,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閉塞,就無話寫,需要打開思路;思緒紊亂,就不會寫,需要理清思緒。中學生作文中這三種情況都存在,命題作文中這些情況更嚴重一些。因此,命題作文指導,要著重開拓學生思路。

第一,少扶多放後收,激勵學生想寫。學生作文就像小孩學步,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初學時需要老師扶上路,上路後應當放手讓他們自己走或者跑,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們就會一步一個腳印,健步前行。古人說得好:“作文之體,初欲奔馳。”“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初學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馬踶跳咆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這些論述都是對於作文教學中扶、放、收及其相互關係的形象解說。宋朝謝枋得編的《文章軌範》把文章分為“放膽文”和“小心文”兩種,並說: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膽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抒其誌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

中學作文訓練一般處於“放”的階段,應當堅持“放膽”寫作。

一是思想上鼓勵“放膽”。對於學生的習作,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宜限製過多。寫好人好事固然很好,寫點陰暗麵也應無妨;寫典型當然不錯,記瑣事未嚐不可;慷慨激昂應當肯定,哀怨低回不宜厚非;樸實值得提倡,華麗未必不好。要把統一標準、嚴格訓練與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探求命題和指導的新途徑。同時,采取多種形式,經常進行作文教學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比如辦《語文之窗》、《習作園地》,出《作文選優》、《範文選讀》,搞作文比賽、習作傳觀,編手抄小報、作文薈萃之類,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是訓練上有利“放膽”。要打破單打一的課堂教師命題的形式,經常讓學生“換喚口味”,把課堂作文和課外練筆、教師命題和學生擬題、綜合訓練和單項訓練、書麵寫作和口頭訓練等結合起來,交錯進行。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要堅持“放膽”寫作,激發了學生興趣,他們不再視作文為畏途,那麼,作文思路的開拓也就具備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觀察積累借鑒,促使學生有寫。“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思想閉塞的另一種表現是感到無話可寫。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途徑至少有這樣三條:

一是觀察。科學家認為,人對外界的感知83%來自視覺。實際上是觀察。開拓思路,需要積累生活素材,必須發展觀察力。北京月壇中學特級教師劉朏朏同誌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獲得了成功。作文指導要重視對觀察的指導,教給觀察的方法,正確選擇角度、把握特征等。觀察訓練,主要靠課外進行,也可結合課文的講讀、範文寫作特點的分析,教給學生各種具體的觀察方法,還可以通過作文指導課,當堂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訓練觀察要注意引導學生寫觀察筆記,經常堅持,形成習慣。

二是積累。首先,積累生活素材。主要靠觀察所得。許多觀察筆記往往可以成為大作文(課堂作文)的素材,而一般日常生活又都可以進入觀察筆記。為了使學生豐富生活素材,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圍繞作文教學組織活動和創設情境,這種作文叫做活動作文和情境作文。此外,廣辟題源是當前和今後作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帶有國際性。比如聯合國舉辦的世界中學生作文競賽,1981年以《空間活動將如何改變我國和世界》(“外空探索”)為題,1983年則以《環境,它對我意味著什麼?》為題。其次,是積累語言材料。一方麵要加強說話訓練,以積累口頭語言材料;另一方麵是提倡抄寫優美的詞句,以積累書麵語言材料。

三是借鑒。借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從模仿到創造,是學生作文的一般規律。由模仿而創造,因創造而模仿。茅盾先生說得好:“‘摹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但我們擁護‘摹仿’,隻能到此為止。過此一步,則本為向上的墊腳石,就轉而變成絆腳石了。”借鑒包括模仿名篇、借鑒例文和教師“下水”等方法。

第三,整理構思想像,幫助學生會寫。想寫,有寫,還得會寫。指導學生會寫,一般包括幫助學生審題立意、聯想想像、謀篇布局、選材剪裁、遣詞造句,等等。歸結到底,應當著重抓住三個方麵:一是整理。整理觀察素材,理清思維頭緒,理清作文思路。二是構思。構思是人的大腦把客觀事物的信息按新的程序重新組合的活動。指導構思主要是告訴學生如何妥當地將材料排列組合,突出中心思想。三是想像。要引導學生由引及彼地聯想,培養聯想力;要引導學生訓練有意想像,包括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培養想像力。以此促使思路開闊,文思敏捷。以上三個方麵,體現了思維的條理性、思維的準確性和思維的廣闊性。作文指導的本質就是思維訓練。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所以,作文指導也就是開發智力。

下麵是邵陽市一中孫少華老師的一堂作文指導課實錄,看他是如何指導學生觀察,開拓學生思路的。

《我最喜愛的小動物》作文指導課(根據課堂筆記整理)師:今天的作文指導課,先給個東西你們看。這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給我的珍貴禮物,同學們都沒有看見過,因為我舍不得拿出來。(出示放在紙盒裏的瓷壺——造型美觀的小貓)生(異口同聲):貓(miāo)!

師:貓,māo,不讀miāo。

××同學的文具盒上也有小貓的圖案。(走到那個同學座位旁邊,拿起文具盒讓其他同學觀察,以引起聯想)今天就從小貓講起,告訴大家如何觀察。(板書:觀察)有誰喂過貓?

生:(有說喂過,也有說沒喂過)師:誰來講一講,按平常你看到的講:臉——,軀幹——……大家想想,看到什麼講什麼。

生:圓圓的臉;(學生1)細長的腰;(學生2)眼睛又大又亮;(學生3)短短的耳朵,小小的鼻子;(學生4)大嘴巴,有胡子,四條腿,有爪子;(學生5)尾巴長。(學生6)師:(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畫,粗略勾畫出一隻貓的頭像)要寫好貓,首先就要記住外形。(板書:記住外形)光記住外形還不夠,還要抓住貓的特征。(板書:抓住特征)貓有何特征?

生:貓的眼睛特別亮。

師:貓的眼睛和其他動物的眼睛比較,有何不同?

生:中午瞳孔變為一線,晚上就變成圓圓的了,像一對綠光燈,閃閃發亮。這是因為它晚上活動多的緣故。

師:還有什麼特性呢?

生:腿很短,走起路來很輕巧,又有一雙鋒利的爪。

師:因為腳上有肉墊,所以走起路來很輕巧。記住了外形,又抓住了特征,還要了解它的習性。這樣,才能寫好貓。誰能說說貓的習性?(板書:了解習性)生:抓老鼠、爬樹;偷魚吃……白天睡懶覺,晚上可神氣了;小貓好新奇,抓蝴蝶,想抓又抓不住;耍小東西,耍毛線坨坨……貓洗臉怪有趣,隻見小手抓來抓去;小貓釣魚……(好幾個學生回答)師:小貓釣魚?誰見過?那是童話。

貓捉老鼠,誰見過?

生:把屁股翹起,弓起背,翹起胡子,耳朵豎得老高,等著,望著,待老鼠一出洞,衝上去,抓住了。

師:說得比較好,還有誰看到過?

生:隻看到貓耍老鼠,沒看到抓老鼠。

師:那你就講耍,貓捉住老鼠後怎樣耍的?

生:開始貓把老鼠抓得緊緊的,似乎要給它一個下馬威。等到老鼠裝死躺下時,貓隻是坐在旁邊兩眼瞪著;等老鼠偷偷活動一下,貓便逗它一逗,耍來耍去,耍得老鼠有氣無力時才吃它。

師:說得比較好。現在小結一下:要寫好貓,必須學會觀察。怎樣做好觀察?一是多看:看清周圍的人、事、物(包括景物);二是多思:記住外形,抓住特征,了解習性(實質)。這樣才能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不能呆頭呆腦地看,要動腦筋。否則,浮光掠影,是不能把觀察的對象寫清楚,寫生動的。這種練習,當然不是一次兩次,一天兩天能夠做好的,需要長期訓練。

師:讀一篇同學寫的觀察日記:我的小花貓想到我的小花貓失蹤了,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它的臉孔,一邊是白的,一邊是黑的,眼睛又大又圓,一副十分調皮的樣子。我的許多好朋友都說它挺漂亮,我心裏也很高興……我放學回家,每次一高興就叫:“小咪咪,小咪咪!”它就搖頭擺尾地來到我身邊……有一天傍晚,床下忽然閃出兩團綠光,一看,小咪咪蹲在那裏,一動也不動,老望著牆上那個老鼠洞。它像一個老偵察員。狡猾的老鼠偷偷地試探著,走兩步又張望一下,看有沒有動靜。它試了兩次,都沒見小貓來去,於是大膽起來。可我的那隻小貓早就相準了,它像閃電一般跳上牆,抓住了那隻小老鼠,並且美美地吃了一餐。

它搗起蛋來,有時也叫你哭笑不得。

有一次,放在桌上的一碗魚不知怎麼不見了。爸爸媽媽疑心是小咪咪吃了,我卻不以為然。待我到處尋找,隻見小咪咪躺在爸爸的床下睡覺,前爪還壓著一塊魚骨頭,胡須上還沾著一些零星的魚湯渣滓……我又生氣又好笑……想起這些,我更加惋惜小咪咪的失蹤,於是我的鼻子又有些發酸了……這篇《我的小花貓》寫得形象生動、真實感人。

如果用另一種寫法行不行?(掛小黑板:全身蓋著一層雪白的毛。它像別的哺乳動物一樣,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有四條腿、一條尾巴)這是什麼東西?

學生有的說是小狗,有的說是小貓,有的說是小羊。

師:都有點兒像。這隻能說是一般動物的外表形象,並沒有寫出特征。(掛第二塊小黑板:兩隻耳朵很長,直立在頭上,長著一身柔軟的毛,瞪著一雙紅眼睛,還有一張三瓣嘴)生:(驚異地)兔子!

生:這樣寫就比前麵好多了,有點特征了。但還沒有寫出這個動物的習性。(掛第三塊小黑板:小白兔的嘴巴比較尖,腮幫不停地顫動。嘴唇裂開成三瓣,眼睛像一對紅色的小燈泡,見到陽光時就微微眯起,耳朵長而直豎,有時還會微微擺動。前腿短,後腿長,跳躍式前進,肉墊腳。爪向趾內彎曲,尾巴短小)師:你喜歡什麼小動物?

生:貓、兔、狗、雞……(學生興趣很濃,各有所好)師:你們猜我喜歡什麼?(學生紛紛猜測)……今天就講到這裏,同學們按照寫觀察日記的要領,寫一篇《我最喜愛的小動物》。這堂指導課的特點,是抓住初中學生記敘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無話可寫和無從下筆這兩個方麵進行具體細致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