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容狹窄化內容狹窄化是價值功利化的直接後果。由於教師隻注意到了課外閱讀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或者說是應試化語文能力的價值,故在推薦書目、方法指導和成果展示時,必然以有利於提高語文能力為價值取向。狹窄化的課外閱讀價值觀,必然造成學生課外閱讀內容的狹窄化。
三、操作課堂化課外閱讀從本質說是沒有明確的教學要求、沒有明確的考試目的、個人出自需要並能自主選擇的閱讀。它旨在滿足個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具體的過程中要以理解材料的主旨為圭臬。但由於價值的功利化取向,學生課外閱讀也同課堂教學一樣,其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應付語文考試的能力。具體的操作過程則是尋章摘句、死記硬背。通過這種課堂化的課外閱讀,學生既得不到課外閱讀的樂趣,也掌握不了終身受用的閱讀方法。
四、效果表麵化價值的功利化使得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隻是注重提高考試分數,而不注重自己精神的建構;內容的狹窄化,使學生對世界的認識一致化;操作過程的課堂化,使學生隻能形成語文應試能力。課外閱讀也被縛上了應試教育的戰車,使它對學生精神生活的提升、對養成終身讀書的習慣、對培養閱讀的興趣無能為力,課外閱讀的效果出現了表麵化。
總之,新時期的課外閱讀研究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精神生活,並不是為了養成學生終生受用的閱讀能力,而是為了培養學生提高考試成績的應試語文能力。新時期的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是一種異化的課外閱讀教學。
第三節課外閱讀教學的未來走向課外閱讀在學校的教育措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隨著我們對語文教學本質認識的加深,課外閱讀教學的功能將會越來越得到發揮。課外閱讀教學的未來走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彰顯塑造精神世界的價值蘇霍姆林斯基為探究讀書與發展的關係,曾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堅持觀察積累,做了一千二百多張卡片,記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畢業時的精神發展情況。在分析了這些材料以後得出一個結論:“凡是道德修養好的,有自覺精神的勞動者,都是在對書籍抱有深刻尊重態度的家裏長大的。”相反,許多青少年精神空虛的重要根源是缺乏真正的閱讀——思考周圍世界、思考人生的有意義的閱讀。他提醒從事學校教育的人們千萬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惟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應當讓學生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麵的智力生活,這就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的本質價值就是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即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未來的課外閱讀教學應當淡化它的功利價值,彰顯它塑造精神世界的價值。這就要求改變課外閱讀教學的功利化傾向,還課外閱讀以本來麵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功能。
二、教師與學生同步成長“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隻有當教育者自己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與發展。”語文教師隻有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強調師生同步成長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在25~45歲之間的教師,在教師隊伍中占的比重大約在90%以上。這是一批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人,讀中學是為了升大學,讀大學是為了考研究生,學習的內容不是教科書,就是複習資料,根本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參加工作後,有些青年教師根本不讀書,訂閱語文教學雜誌的不到20%。他們推薦給學生的隻是那麼幾本經典。當然,讀經典是課外閱讀的基本向度,但經典是一個流動的概念。過去的經典,今天就有可能成為反動;今天的流行,明天就有可能成為新的經典。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書籍和雜誌出版發行,其中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書也頗多。遺憾的是,許多教師並不了解,他們給學生開列書單隻是《紅樓夢》、《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至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版或翻譯的書,有的教師可能一本也開不出來,對這些書的評判及向學生提供指導就更無從談起。一個自己不讀書的教師,要點燃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無異於緣木求魚、登山采珠。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喜歡讀書、善於讀書的人。
為了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教師要不停地閱讀;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要不斷地成長。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閱讀,具體表現為內容選擇的自主性、閱讀過程的創造性、心理感覺上的享受性。
內容選擇的自主性是指要把內容選擇的權力交還給學生。當然,這種交還並不是放任自流。由於中小學生判斷力有限,教師適當的引導是必要的,但這種引導又必須是恰當的。教師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有兩點:一是激發學習興趣,一是推薦“參考書目”。這裏強調的是“參考書目”,而不是“必讀書目”。中小學的課外閱讀是不應列“必讀書目”的。如果把“參考書目”都變成“必讀書目”,就會過於加重學生的負擔。中小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讀寫算技能和基礎知識後,更多的時間應該用於建構自己富於個性的心理結構。這既是社會多樣性發展的要求,也是個人幸福生活的需要。教師推薦的參考書目,數量要大,範圍要廣,要為學生的自由選擇留出廣闊的空間。同時要逐漸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閱讀過程的創造性就是要消融把課外閱讀當做課堂語文教學的“練習場”的閱讀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使學生在興趣的導引下,在輕鬆、清心和虔誠的心境中,在心靈的深處與作者對話,在人生感悟上與作者交流,並設法從作者那裏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而決不僅僅是功利推動下的追求。沒有功利的閱讀往往能達到最大的功利性目標,不追求訓練語文能力的閱讀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那種汲汲於尋章摘句、留戀於標準答案、追求“記問之學”的閱讀,沒有體驗,沒有感悟,沒有情感的振蕩,也就沒有了創造。這種閱讀,即使不是在浪費生命,也隻是在填充生命,決不會創造生命。
心理感覺上的享受性是指課外閱讀在滿足學生各種需要時所帶來的愉悅和快樂,以及在這一審美過程中所領略到的高尚情趣,它是課外閱讀最高價值的體現。它的實現必須以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閱讀過程的創造性為基礎,使學生在寬鬆、恬淡的心理狀態下,與作者同遊,與天地共融,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
總而言之,隨著資源的日益豐富,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必然從“應試教育”走向全人教育。語文教學必然從教科書的教育走向讀書的教育,課外閱讀也就必然會從教育的邊緣遊移到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