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這支由十餘萬人組成的部隊出關之初,為了執行中共中央“向北發展”的戰略決策,千裏跋涉,飛兵出塞,以其疲憊的身軀和單薄的力量,節節抗擊著企圖侵占全東北的國民黨軍:三年之後,當它奉命入關,進軍華北戰場時,已經發展成為一支百萬人的大軍:車轔轔、馬蕭蕭,征塵無際,氣勢如虹!
暗流湧動
在石家莊西北平山縣的西柏坡,空氣中處處回蕩著一種不加掩飾的喜慶。樹幹上、院牆上,到處可見鮮紅的標語,“慶祝東北解放”、“慶祝沈陽解放”。豔陽高照,燦爛的陽光為整座山村鍍上了一層金邊。毛澤東站在村邊高地上,眺望著遠方,在綿延的崇山峻嶺中,太行山隱隱浮現。
自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由陝北到達華北以來,形勢已經越來越有利了。蔣介石的五大戰略集團:東北衛立煌集團、華北傅作義集團、西安胡宗南集團、華中白崇禧集團、徐州劉峙集團,經過遼沈決戰,衛立煌已全軍覆滅,如今淮海戰役正在展開,劉峙集團已經岌岌可危。
毛澤東想起了九月會議上確立的戰略任務:“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500萬,殲敵正規軍500個旅,5年左右(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會議之後,人民解放軍立即迎來了一個“開門紅”。
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主動發起濟南戰役。經過8晝夜激戰,攻克濟南城,殲敵10萬餘人。驚得美國人都在高叫:“濟南的強攻戰,已顯示共軍強大到足以攻擊並可能攻克長江以北的任何城市!”
但更為出乎美國人意料的是,濟南戰役隻是個開頭。隨之展開的遼沈戰役愈發波瀾壯闊,人民解放軍僅用52天時間即已消滅了蔣介石在東北的全部力量,合計47萬餘人。
一度堅決支持衛立煌的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得知此情,歎息良久,默默地說道:“滿洲和它的30萬左右最優秀的軍隊的喪失,是對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令人吃驚的打擊。就我看來,軍隊的喪失是最嚴重的結果,這實在是國軍死亡的開端。共軍增添了有36萬人的軍力,現在可以自由行動,進攻關內,對華北因此不可能有任何保全的希望。”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隨後悲觀地說:“我們非常不願意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國民黨政府之崩潰是不可避免的了。”東北的失敗是“國民黨最後一連串軍事失利的開始”。
“殲敵正規軍500個旅,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任務,可能提早一年完成”。毛澤東充滿信心地展望著新的形勢,說:“我全軍九、十兩月的勝利,特別在東北及濟南的勝利,業已根本上改變了敵我態勢。七月至現在四個多月的作戰,共殲敵近百萬人。國民黨全軍現已不足300萬人,我軍則已增至300萬人。”
“現在是解決華北傅作義集團的時候了!”毛澤東拋開手中已熄滅了的煙頭,一個新的計劃已經在心中形成。
平津戰役發起前的華北地區,國民黨的統治力量主要掌握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的手中,總司令就是傅作義。在所謂的華北“剿總”的指揮下,國民黨在歸綏、包頭、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承德、山海關等大中城市布置有60餘萬裝備精良的軍隊。除了國民黨據守的狹小防線外,廣大的華北地區已盡被人民解放軍所控製。
東北全境解放後,國民黨數十萬精銳部隊煙消雲散。蔣介石和傅作義都在擔心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北野戰軍會不會入關作戰。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國民黨在華北的力量將受到兩麵夾擊,在戰略上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在這種形式下,究竟是應該放棄華北,全力向江南地區撤退呢?還是固守平津,與解放軍決一死戰?在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和傅作義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現臨猗)縣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保定軍校畢業,原為閻錫山部屬,隸屬晉綏派係。1930年參加閻、馮反蔣戰爭,任津浦線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曆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第八、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兼綏遠省、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剿總”總司令。
嚴格來說,雖然傅作義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曾追隨蔣介石進行反共反人民的戰爭,但是他並不是蔣介石真正意義上的嫡係,而是貌合神離的一方“割據勢力”。
1948年10月,當錦州被圍後,東北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曾親飛北平,要求傅作義急速出兵解救錦州之危,並要他將軍官家屬移送福州,以備援錦不成,即率師南下,確保江淮局勢。但那時濟南已經被解放軍攻克,國民黨南北陸路聯絡被完全截斷,東北戰場敗局已定。傅作義審時度勢,情知出兵援錦無異白白斷送自己的實力,南下則更加受控於蔣介石,就婉言拒絕了出兵東北。這次的抗命也表明傅作義在行動上已不完全聽從蔣介石的指揮了。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召開前,蔣介石已經和智囊團商定加強江南防禦,要求傅作義率部經海上或陸地南下。蔣介石為達到誘使傅作義南下的目的,將“東南行政長官”的職務許諾給傅作義。
傅作義卻顧慮重重,他害怕離開華北老家之後,被蔣介石剝奪兵權,害怕南下途中遭遇解放軍殲滅。所以,傅作義在這次會議上擺出了一副“誓與平津共存亡”的姿態,義正詞嚴地向參會的高級將領們表示:撤守江南是偏安,固守華北是全局,要以固守平津來阻止林彪所部南下。
傅作義的一番慷慨陳詞,使蔣介石的南下決心發生了動搖。他認為傅作義如果能成功地阻止東北及華北的解放軍南下的話,對江南的防守也是有利的。就這樣,這次的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製定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
11月6日,傅作義返回北平後,從守與走、戰與和等方麵開始了緊鑼密鼓地準備。他將其所轄的4個兵團,12個軍約55萬人,收縮在以平津為中心,東起北寧線的唐山,西至平綏線的張家口長達千裏的鐵路線上,成一字長蛇陣,並把北平、張家口、津沽劃為3個防區,構築碉堡群和城防工事。在兵力配置上,將嫡係軍隊置於平綏線,為退守西北邊陲留下後路;將中央軍置於北寧線,保障海上南撤和抵禦東北野戰軍南下。同時,傅作義也為自己留下了走和平道路的餘地。
在國民黨內部還在為華北地區的“棄”與“守”糾纏不清的時候,中共中央為了加速全國解放的進程,已經定下了在華北大地發動黎明前最後一戰的決心。平津戰役即將打響。
東野入關
1948年10月31日,即遼沈戰役取得最後勝利的前兩天,東北野戰軍指揮部及東北局、華北局接到了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文:
東北主力除4縱、11縱等部即行南下外,其餘在沈營戰鬥結束後,應休整1個月左右,約於12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準備於戰爭第3年的下半年即明年1月至6月期間,協同華北力量殲滅傅作義主力,奪取平津及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完成東北與華北的統一,以便在戰爭第4年的第1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長江流域出動,並使政治協商會議能於明年夏季在北平開會。
從這封電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已經確定發動平津戰役的決心,並完成了大致的戰略部署。
不久,淮海戰場的順利進展使全國的形勢再一次發生變化。東北野戰軍原定休整1個月的計劃在新的形勢麵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軍在勝利結束遼沈戰役後,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規定完成了部隊的統一序列。東北野戰軍所屬的第1至第1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6至7萬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第60軍編為第50軍。
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向東野發出電文,征詢關於提前入關的意見。
當時,東野麵臨的困難也不容忽視。遼沈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東野卻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原定的休整計劃無法兌現,恐怕對部隊的士氣影響極大。東北解放後,野戰軍戰士中產生了很大的思想波動。許多東北籍戰士不願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同時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贏來了家鄉的解放,不願再遠涉他鄉參加戰鬥了。而大量解放過來的國民黨兵補充進各個部隊則進一步加大了野戰軍中的思想混亂性。這些都必須要有充分的時間作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另外,冬季已經到來,部隊的冬大衣、棉帽、棉鞋還沒有下發。
11月18日,毛澤東向林彪發出了第3封促其入關的電報。在這封電報裏,毛澤東改變了商量的語氣,而變成了簡單的命令:望你們立即令各縱以一兩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21日或22日全軍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東北野戰軍仿佛一架龐大的戰爭機器,迅速地動員起來。幾乎在同時,毛澤東接到了林彪等三人關於東北野戰軍入關計劃的報告:
東北野戰軍決定暫時以玉田及其東西兩側地區為目標,向冀東前進。並計劃取道兩條平行路線分頭前進,北路將經由義縣、沈家台、達子嶺、孤山子、喜峰口、遵化等地;南路則過錦州、邊門、青龍、三岔口、建昌營。鑒於諸多困難,各路部隊可能比軍委要求的時間推遲一天。南路先頭部隊為錦州之第三縱隊,北路先行者為義縣之第五縱隊,各縱均於23日黃昏出發,在沈陽之部隊則於24日黃昏出發。各部都將采取夜行曉宿原則,迅速秘密前進。
此次入關,東北野戰軍共出動作戰部隊80餘萬,隨軍入關民工15萬人,騾馬14萬匹,汽車3000餘輛,馬車8萬輛。各縱隊從駐地沈陽、黑山、大虎山、錦州、撫順、營口等地分別啟程。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上百萬大軍秘密向關內開進。11月下旬的東北大地,一派冰天雪地的北國景色。東北野戰軍的各路人馬在寒風凜冽中,在廣闊的原野上晝伏夜出,奮勇前進。漆黑的夜色中,崎嶇的道路上,東野引以為豪的重火炮裝備卻成了前進的累贅。數不清的山地和河道讓戰士們倍感艱難。即便如此,英勇的東野戰士卻克服了各種困難,“解放平津、解放全中國”成了鼓舞部隊士氣的最有力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