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鏖戰江南1(1 / 3)

千軍萬馬闖關東,馳騁天下我為雄!從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第四野戰軍縱橫睥睨,化猛虎為蛟龍,橫掃大半個中國!

飲馬長江

二野、三野發起渡江戰役的同時,四野先遣兵團在蕭勁光率領下已進抵武漢外圍,有力地牽製了白崇禧集團。蕭勁光兵團12萬人於1949年2月25日自平津地區南下,拉開了四野征服中南六省的序幕。

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喪失殆盡,剩下的軍隊雖有百萬之眾,但除白崇禧部之外戰鬥力均不算強。打過長江,解放南京,對於劉鄧、陳粟兩支大軍來說不在話下,惟有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部將主力擺在信陽、駐馬店、確山一帶,對劉鄧大軍右側翼構成了重大威脅。如果劉鄧大軍渡江南下,其力量薄弱的右側背就可能受到白崇禧的襲擊。於是,劉、鄧在部署渡江戰役的同時,致電中央軍委,要求四野提前南下,拖住白崇禧,以解除劉鄧大軍渡江作戰的後顧之憂。

先遣兵團南下的主要困難在於內部的思想問題。這支部隊連續經過了遼沈、平津兩大戰役,十分疲憊,遼沈戰役一結束,他們就千裏奔襲,秘密入關,那時的思想工作就很難做。東北籍的士兵以保衛家裏分得的田地為動力,在東北與敵浴血奮戰,一旦東北全境解放,他們的思想就發生了變化。“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這是最直接的工作方法,都能理解;而“為整個階級的利益而戰”就抽象多了,有些戰士將其理解為“為別人流血犧牲”。平津戰役之後,整個野戰軍自上而下部在開展思想整頓工作;先遣兵團提前南下,隻好邊走邊整。

蕭勁光兵團沿平漢線南下,碰到了兩個硬釘子,一個是安陽,另一個是新鄉。這兩個地方的國民黨軍雖然兵力不多,戰力也不強,卻有非常堅固的防禦工事。

先頭部隊最初不知底細,以為這兩個城能輕易拿下,一打才知碰了釘子。劉、鄧催得急,蕭勁光不便與敵糾纏,隻好下令繞道南下,將難題留給了後麵的四野主力。

蕭勁光兵團12萬人南下的行動,驚動了白崇禧。此時,白崇禧還在通過劉仲容等在北平與中共秘密和談,幻想劃江而治,他當然不願在這個時候與解放軍發生正麵衝突。於是,令信陽、駐馬店、確山等地守軍南撤。

蕭兵團順利占領信陽、駐馬店、確山、明港、長台關等據點,僅殲敵700餘人。

4月上旬,張治中率南京代表團在北平正式與中共和談期間,蕭兵團已進入湖北境內,並連續占領花園、漢川、應山、廣水、浠水等地。白崇禧意識到不能再退了,否則武漢就保不住了。他令部下加緊戰備的同時,打電話給李宗仁,要求北平和談代表對中共提出:“和談期間雙方停止軍事行動。”

周恩來拒絕了張治中提出的要求。白崇禧為了自保,隻得進一步收縮兵力,將贛北的第三兵團調回武漢地區設防。

這樣一來,劉鄧大軍右側翼受到的威脅就全部解除了。

鑒於蕭勁光兵團已完成了牽製白崇禧的任務,林彪令蕭勁光停止前進,部隊轉入休整,並籌集幾十萬兵馬食用的糧草,為四野主力南下創造條件。

先遣兵團南下不久,四野在北平召開了為期八天的高級幹部會議,這是全麵思想整頓和南下動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會議是在朝陽門內的“九爺府”召開的,林彪、羅榮桓、譚政、陶鑄和劉亞樓先後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

此時,四野可謂是兵強馬壯。早在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便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每軍轄4個步兵師,5萬至6萬人。加上特種兵及鐵道兵,四野總兵力近百萬。

此次會議,林、羅、譚三人的報告重在整頓內部的思想問題,並舉例批評了一些單位和幹部存在的錯誤和缺點。這次高幹會議為大軍南下在思想上、組織上做了充分準備,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幹部的戰鬥熱情。

高幹會議期間,毛澤東親自接見了參加會議的四野全體幹部。那是3月31日,林彪、羅榮桓率師以上將領乘車來到香山。毛、劉、周、朱、任等中央五大書記全部參加了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活動。

毛澤東麵對四野的幾百名戰將,揮舞巨人般的大手親自作南下的戰鬥動員:“在兩年半的解放戰爭過程中,我們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主要軍事力量和一切精銳師團。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滅了。我們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就要下江南了,聲勢大得很,氣魄大得很啦!同誌們,下江南去!我們一定要贏得全國的勝利!”

1949年4月11日,林彪率領南征的四野主力80萬人,以及數十萬支前民工,大軍分三路,以平漢線為中軸揮師南進。

第一路為第47、第41、第48軍,沿平漢路南下花園口附近渡黃河;

第二路為第46、第38、第39軍,沿平大公路南下,在東明附近渡黃河;

第三路為第45、第49、第44軍,沿津浦路經臨清在壽張附近渡黃河後向商丘前進。

如此規模的、由北向南的征服戰爭,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炮打安陽

春暖花開時,四野先遣兵團已經逼近長江北岸,華北、中原解放軍更是早已活躍在冀南、豫北地區,安陽和新鄉兩座城市卻仍在敵人手裏。它們兀立在中原大地上,與周圍的色調極不協調。

安陽、新鄉是華北、中原的戰略要衝,平漢鐵路必經之地。安陽還是豫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為中國曆史上有文字、文物可考的最早的都城之一,號稱“第一古都”。安陽城牆高10米,下寬15米,上寬5米,可跑汽車。城牆外是10餘米寬的外壕,外邊是護城河,河底插滿竹簽。城牆上有鋼筋水泥碉堡,外壕和護城河裏岸到處是暗堡,並與城內有暗道通連。外圍近兩公裏縱深內,還有50多個互相通連的衛星據點,構成多層次的環形防線。守軍除正規軍一個師和地方部隊外,主要為收編的土匪和地主武裝,約1.4萬人。

先遣兵團的先遣隊路過這裏時,有人動過打安陽的念頭。40軍主力路過這裏時,更是摩拳擦掌,把攻城的梯子都綁紮好了。路過新鄉時,聽說守敵也是40軍,大家更來情緒了,說這個40軍就該我們給他收屍。四野來令繼續前進――這不是先遣兵團的任務。

為掃清途中障礙,打通平漢線,第四野戰軍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率42軍、47軍和華北軍區部隊一部,共13萬餘人,發起安新戰役,決心先圍殲安陽守軍,再相機攻打新鄉。

在四野高幹會議期間,當野司將攻打安陽的任務下達給第42軍之後,某些師的領導比較輕敵,認為錦州、天津都打下來了,攻那個不算太大的安陽城“還不是張飛吃豆芽”,他們聲稱“隻要兩天時間,保證攻克安陽”。

羅榮桓在高幹會議上,針對這一問題專門批評了某些人不注意調查研究敵情,盲目輕敵的驕傲自大傾向。羅政委會上一批,第42軍自上而下都清醒了。

這個安陽城到底情況如何呢?誰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1949年4月16日,42軍軍長吳瑞林率部南下,次日便開始對安陽之敵展開圍攻。這一打,方知安陽城防的非同凡響。四野第一次對安陽外圍據點的進攻便碰了硬釘子。

離休前為遼寧鐵嶺軍分區顧問的程遠來老人,當時是37團4連文化教員。老人回憶,42軍兵分兩路,從河北磁縣和臨漳地區出發,冒雨一夜急行軍120裏,17號早晨突然出現在安陽城外,趕到就打外圍據點,打得出乎意料得艱難。

我們4連首先攻擊郭家灣。打了半天,還剩個碉堡,喊話,讓敵人投降。一個女的,30來歲,是個土匪頭子,不投降,還罵人,手持雙槍,打傷咱們兩個戰士。連長蓋成友,大連莊河人,外號“蓋彪子”,火了,命令機槍掩護,爆破組衝上去,把碉堡炸了。

西關火車站西邊有個小山包,上邊有個大碉堡,讓我們奪占了。當晚敵人組織7次反擊,少說一個營的兵力,嗷嗷叫著往上衝。四野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國民黨沒幾天活頭了,哪還有這股子勁頭呀?安陽敵人就有。

安陽守敵,除了少數正規軍,主要是土匪武裝。這幫家夥抗戰時投靠日本當漢奸,經常自行其是,有時小鬼子也擺弄不了。“八一五”後被國民黨改編,依然匪性十足,合意就幹,不合意就來橫的。之前,兄弟野戰軍曾兩打安陽城,沒打下來。四野先遣兵團路過安陽,沒動它,他們就更不知天高地厚,以為哪朝哪代誰都奈何不了。坐井觀天,無知無畏,隻管翻那本老皇曆。

一說剿匪,人們就覺得那都是在農村、山區,哪有在城市剿匪、攻城剿匪的呀?不是講“占山為王”嗎?安陽敵人則是要占住個“第一古都”,稱王稱霸,為所欲為。

還有,周圍幾個縣的地主武裝,也都跑進安陽,一些骨幹特別反動,仇恨共產黨。攻堅,打野戰,這些人是烏合之眾。掘壕據守,躲在碉堡裏朝外放槍,就有相當的戰鬥力。四平攻堅戰(三戰四平)打得那麼苦,有些敵人就是這種貨色。

城裏有兵工廠,土造機關槍非常多,囤積的糧食據說能吃5年,國民黨還給空投彈藥、給養。城頭上插著5麵旗子,紅黃藍白黑5種顏色,意思是少說也能守上5年。那樣,在他們的心目中,即便蔣介石還沒反攻大陸,第三次世界大戰也肯定爆發了。

戰前動員,有個口號,叫“三天拿下安陽城,爭取參加渡江作戰”。結果,光拔除外圍據點就用了10天,而且傷亡很大。像高樓莊,第一天371團沒打下來,1營傷亡200多人。第二天我們團打,傷亡280多,還是沒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