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四野傳奇2(1 / 3)

紅色指揮員

1928年1月,方誌敏領導弋陽起義後,開辦了信江軍政學校,主要任務是培訓農民起義人員的軍事技能。1929年9月,吳克華走進了這所學校。吳克華到了信江軍政學校後,曾想放棄扛槍當“逃兵”。原因是他吃飯吃得慢,站隊站不好,老受教官的訓斥,他受不了。不過,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了。吳克華事後回憶說,之所以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是方誌敏教導他要“鍛煉成為紅色指揮員”。

吳克華在信江軍政學校學到的軍事本領,第一次派上用場不是在戰場而是在操場上。1930年1月,學校派吳克華去訓練農民隊(和今天的軍訓性質差不多),吳克華給農民隊作示範,動作嫻熟,準確,令農民隊的人目瞪口呆。就這麼一下,讓吳克華找到了自己是塊“當兵的料”,“找到自己人生坐標”的感覺,沒有了放棄當兵的念頭。

找到了當兵感覺後的吳克華,不久卻碰到了一件倒黴事:丟槍。為此,吳克華被關起了禁閉。一個月後才查清,他那支隻有半截槍管的老黑筒槍,是被一個俘虜兵潛入學校偷走的。方誌敏在宣讀“丟槍案”處理決定後,對吳克華嚴肅地說:“你要在戰鬥中殺敵立功。”盡管方誌敏沒有給吳克華處分,但留給吳克華的記憶和思考是久遠的。事後,吳克華嚴厲地剖析自己:“我太麻痹大意了,缺乏應有的階級警惕性。”

自此,吳克華對槍有了別樣的體驗。1930年7月,吳克華隨方誌敏率領的獨立團奔襲江西景德鎮。在這次戰鬥中,部隊大獲全勝,隊伍人數也足足壯大了3倍。7月22日,方誌敏決定將獨立團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政委方誌敏。下轄第一、第十、第十九團三個團和一個特務營。吳克華被任命為第一團二營副排長。9月,紅十軍再次擴編,下轄三個旅,一個特務團和一個機槍營。吳克華調軍部特務連當排長。

1931年初,吳克華隨方誌敏首次進入閩北,一舉打下崇安縣赤石街鎮,繳獲銀元20多萬塊,黃金2000餘兩。看著滿地金閃閃銀亮亮的東西,吳克華興奮地說:“最快樂的莫過於戰爭的勝利了!”方誌敏笑了笑,對吳克華說:“戰爭的勝利不在於金錢,而在於為勞苦大眾謀幸福!”1931年9月,吳克華任紅十軍政治部特務連連長;1932年7月,任軍部特務大隊大隊長。

隨後,吳克華開始了十幾年的南征北戰。在抗日戰爭中先後擔任過旅長、師長、司令員的吳克華,於1945年10月出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四縱隊司令員。1946年2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第三縱隊合並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吳克華任縱隊司令員,彭嘉慶任縱隊政委。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歸屬東北野戰軍建製,四縱司令員,政委仍由吳克華和彭嘉慶擔任。1948年5月,四縱政委由莫文驊接任。四縱在他倆率領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過於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了。

塔山之戰

1948年夏,在人民解放軍的隆隆炮聲中,遼沈戰役拉開了序幕。東北野戰軍總部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將戰略重點放在錦州,並任命吳克華為塔山阻擊戰司令員,莫文驊為政委。

塔山位於錦州與錦西之間,是一個有500多戶的大村莊,該村北距錦州前沿之敵15公裏,南離錦西5公裏,兩軍相距也不過幾十米,尤其是距敵人作為進攻出發地的葫蘆島不過5公裏多路,二錦公路穿村而過,村東1公裏處是與公路平行的北寧鐵路。這個村是一個穀地,周邊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西托虹螺山,東鄰錦州灣,是山海關進入遼沈大平原的一處沿海隘口,也是錦西、葫蘆島進入錦州的唯一通道。1948年夏末秋初,當東北野戰軍將錦州10萬餘敵團團包圍之後,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於10月2日急飛沈陽,決定以5個軍12個師的兵力組成增援兵團,馳援錦州,同時下令空軍、海軍予以配合,準備在錦州外圍與解放軍決一死戰。東野總部為了阻擋對我威脅最大的錦西援敵,特挑選敢打敢衝、能攻能守的四縱擔任阻敵任務。總部在給四縱的命令中強調,“錦州能否攻克,關鍵在於塔山”,“要堅守陣地,寸土不失,創造震動全國的光榮的防禦戰例”。吳克華於10月4日接到命令後,立即馬不停蹄地率部進入陣地,並作了戰前動員。

10月10日淩晨3點,敵趁我陣地尚不鞏固之機,在40餘門重炮、7架飛機、2艘軍艦的火力支援下,出動4個師的兵力向我塔山陣地發起全麵進攻,拉開了塔山阻擊戰的帷幕。這場戰鬥整整打了6天6夜,每天都有數十架飛機、數十艘軍艦、幾十門大炮,輪番向我陣地轟炸,敵軍憑借著美械裝備,多次組織集團式衝鋒。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大量工事被毀,戰鬥人員傷亡慘重,尤其是與上級失去聯係的情況下,我四縱打得英勇頑強,以1個縱隊3個師的兵力成功地阻擊了4倍於己的敵12個師的猛烈進攻,並且解放軍陣地寸土未失,巋然不動。在6天6夜的激戰中共殲敵6117人,氣得蔣介石大罵下屬將領是“飯桶”、“豬羅”、“壞了黨國大事”。15日晚,解放軍勝利攻克錦州,塔山阻擊戰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作為錦州戰役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塔山阻擊戰,是解放軍戰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為殘酷的陣地堅守防禦戰,正如羅榮桓所稱讚的:“四縱打得好,像這樣的阻擊戰範例,在解放軍曆史上還是少有的。”在這場戰鬥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等功臣部隊和英雄群體。令吳克華感到痛心的是,在這場戰鬥中,四縱傷亡3145人,其中有767名戰士犧牲在塔山這塊土地上。這些都刻骨銘心地融入他的整個生命,使他念念不忘。

1987年2月,他病危時又一次留下遺囑:“每當想起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心裏非常難過。我死後,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與戰士們做個伴吧。”1988年8月1日,遵照他的遺願,吳克華的骨灰由其夫人張銘及其子女親手撒到塔山這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與塔山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們長眠在一起。

萬歲軍軍長——梁興初

梁興初(1912—1985)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和長征。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副司令員兼1師師長,第10縱隊司令員。遼沈戰役參與指揮黑山阻擊戰。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38軍軍長,1950年率38軍抗美援朝,在第二次戰役中,所部受到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特令嘉獎。回國後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打鐵出身

梁興初是江西吉安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紅軍主力部隊。參加了萬裏長征,紅軍時期和八路軍初期,他一直是林彪的部下。後來林彪負傷去蘇聯醫治,梁興初則隨八路軍主力去了山東。先後擔任八路軍115師教導旅旅長,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山東軍區第1師師長。解放戰爭打響後,梁興初奉命率部進入東北,從山東帶來的那個師,首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1縱1師,可謂是“東野”部隊的“老大”,而梁興初也再度回到了林彪的麾下。

秀水河子在1946年時是一個隻有500戶人家的小鎮。公路把小鎮切成了南北兩部分,這裏東南地勢平坦,西北地勢起伏。

進占秀水河子的是國民黨第13軍的一個團,13軍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全副美械裝備,氣焰囂張,一個團的部隊竟敢遠離其主力。他們進占秀水河子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些老百姓紛紛從村裏逃出,向民主聯軍控訴敵軍的罪行,要求共產黨前去解救他們。廣大指戰員知道了這些情況,求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各級領導手中。

當時,林彪正率部隊在這一帶活動,兵力上占優勢。而且部隊進入東北後,針對美械裝備的敵人特點,搞了半個月的練兵,體力和戰鬥力都有所提高。為了打擊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林彪決定在秀水河子打一個殲滅戰,當時,林彪擬定了兩個作戰方案,一個方案是敵人若繼續前進,則將其誘至預定地區,以一部兵力牽製,主力由側後猛攻敵人;另一個方案是敵人若固守秀水河子,則包圍將其殲滅。隨著敵情的不斷變化,林彪最終采用了第二個作戰方案。

接到林彪命令,梁興初迅速進行了戰鬥部署。具體配置是:第1團由西北麵實施主要突擊;第2團由北麵攻擊。兩個團均用兩個營擔任第一梯隊。第3團主力集結於四官窩棚。另有一個營作為師的機動部隊,阻擊援敵或截擊從秀水河子西逃之敵。

2月13日各部隊完成了對敵人的包圍。14日17時20分,開始了肅清外圍的戰鬥。我軍炮兵向秀水河子北山作壓製射擊後,第1師2團迅速向秀水河子製高點衝擊。師戰鬥英雄8連連長張文祥隻身一人登上了北山,用雙手奪下了敵人打紅了的機槍,拿下了陣地。梁興初當即通報全師傳令嘉獎。

外圍陣地清理後,各部隊進入了攻擊地域,總攻的時間定在22時。

這一天出奇的冷,嗬氣成霜,滴水成冰,從戰士嘴裏呼出的熱氣像雲霧一樣,不一會兒帽子全白了。

敵人為了壯膽,不斷地朝天空打照明彈,大炮和機槍也響個不停。

22時整,總攻的信號彈升起,戰場上頓時活躍起來,激烈的槍聲和炮聲交織在一起,整個大地在震顫。

戰鬥在激烈地進行著。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1師的各部隊都在猛烈衝擊,幾乎吸引了敵人的全部火力。15分鍾過去了,擔任東麵進攻的7旅仍無行動,如果說在戰鬥開始時敵人是四麵抗拒,那麼這時候則是狠狠地咬住1師不放了。

炮聲隆隆地響著,槍聲不停地叫喚,時間一秒一秒地移動,戰鬥中的時間每一秒鍾都是極其寶貴的。7旅方向為什麼還沒有動靜呢?梁興初有些疑惑不解。

在這緊張時刻,梁興初沒有動搖和慌亂,他一麵命令炮兵繼續壓製敵人,一麵命令各團集中兵力突破一點,迅速逼近敵人,與敵進行近戰。既然已經與敵人較上勁了,就一定要壓倒敵人。梁興初的大眼珠子幾乎要鼓裂開,拚上自己全師的力量,他也要消滅麵前這股敵人。

天昏地暗,然後率軍從容撤離。到了1947年初,他又率軍全殲了國民黨王牌軍新1軍38師的一個團,再創戰績。

1947年初,梁興初率領1縱1師仍在北滿地區,為了支援蕭勁光、陳雲在南滿地區的作戰,林彪命令第1、第2、第6三個縱隊南渡鬆花江,向長春、吉林以北地區國民黨軍發起攻勢。1月5日,梁興初率1師渡過鬆花江,向位於吉林地區的國民黨新1軍防地插去。

1月的東北,天寒地凍,北風凜冽。1師的官兵們頂風冒雪,在雪地裏跋涉了近百裏,於1月6日拂曉到達焦家嶺。梁興初命令部隊抓緊時間休息一下,一個師的人馬擠在一個村莊裏,房屋不夠住,許多戰士就擠在庭院裏和村邊的溝裏,相互依偎著打個盹。

這時,師偵察隊長吳道坤從前方趕回來了。他氣喘籲籲地向梁興初報告:“報告首長:九台的敵人要向其塔木增援!”因為天冷和激動,他說話都有點結巴了。

“情況準確嗎?”梁興初問。

“我們在公路上截聽了敵人的電話,敵人還在那裏講話,請首長也去聽聽吧!”

“走!帶我去看看!”梁興初對吳道坤一揮手,帶上了幾個參謀和警衛員,策馬朝前方奔去。

快馬奔馳,跑出去七八裏,一轉眼來到了截聽地點,隻見幾個偵察員圍著電話機仍在截聽敵人的電話。見梁興初來了,一個偵察員報告:“首長,敵人已經是第三次求援了。”

梁興初上前接過電話機,屏住氣息,隻聽電話裏傳來敵人的通話聲:“團座,情況緊張,明天早上如果援兵趕不到,我們就會被共軍吃掉!”這是敵營長在說話,聲調顯得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