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不朽的豐碑(1 / 3)

——《回顧四平攻堅戰》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革命戰爭史上,第四野戰軍是聞名天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主力之一。在曆時四年的解放戰爭中,這支雄師勁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喋血疆場,北戰南征,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烽火時代已經遠去。但四野作為一支身經百戰的勁旅,其麾下的每一部分,都有著足以引為自豪的曆史和光榮的傳統,它們的戰鬥足跡仍然閃耀於白山黑水、羅霄山脈、黃河之濱,平型關下,海角天涯

東北烈士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趙一曼街21號。該館是為了紀念在東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於1948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所大型革命紀念館。1997年,東北烈士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西歐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使東北烈士紀念館顯得格外典雅莊重。進入大廳,正中矗立著一座手握長槍、昂首遠眺的英雄雕像,這正是千千萬萬個在黑土地上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化身。

紀念館建築麵積為4200多平方米,陳列麵積為1800餘平方米,分為抗日戰爭館和解放戰爭館兩大部分。目前,館藏文物5000餘件,圖書、檔案、文獻、照片共30000餘件,國家一級文物83件,初步構成了一部史詩般的東北革命曆史畫卷。紀念館還運用景觀複原、大屏幕顯示等現代手段,使人身臨其境於過往的悲壯場景之中。

抗日戰爭館陳列著楊靖宇將軍穿過的大衫、抗日將領趙尚誌用過的手槍、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用過的大碗以及寫給兒子的遺書、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犧牲時穿過的血衣以及為著名的“八女投江”所做的油畫等重要曆史資料和遺物,以實物的形式向參觀者再現了革命英雄們在東北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艱苦歲月。

解放戰爭館展示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將士為解放全東北進行浴血奮戰的壯舉和烈士們的英雄業績,其中通過展示曆史資料、觀看複原圖片和聆聽革命故事的方式著重對曆時52天,殲滅敵人47萬人的遼沈戰役進行了介紹。

東北解放紀念碑

東北解放紀念碑(和平廣場)在沈陽市和平區和平大街與新華路、民主路的相交處有一座標誌著東北解放40周年的紀念碑威嚴矗立在和平廣場正中央,這個廣場的總麵積為18521平方米,始建於1932年,當時稱朝日廣場,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崇德廣場,解放後定名為和平廣場。

東北解放紀念碑采用三角亭式碑形,碑的總高度為36,56米。主碑高25米,設計為變形的三角形子彈,碑體均用漢白玉裝飾,主碑下部三麵刻有三個相連的英語字母“V”,並以40隻展翅飛翔的鴿子浮雕烘托,“V”是英文“勝利”一詞的首寫字母,鴿子是和平的象征。簡潔的圖案意喻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和三省人民對和平的珍視、企盼和美好的祝願。主碑外側是頂部相連向下呈三角形環繞主碑的三條拱帶,象征著三省人民載歌載舞,共慶勝利的歡樂場麵和對英烈的崇敬和悼念。

東北解放紀念碑矗是一座思想內容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傑作。蒼鬆、翠柏,藍天、白雲映襯下的紀念碑,高大、雄偉、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1978年對廣場進行綠化覆蓋,幾經改造後的廣場為開放式圓形環島,四通八達的機動車繞環島行駛,自然分流,廣場中央是一個六瓣花壇,美人蕉簇擁著6棵雲杉;周圍分4個扇形圍柵和4個綠化帶。當時和平廣場是供人們聚此憩息、散步、乘涼的場所。

該廣場現已成為沈陽市人民和國內外友人參觀、休息的好去處,並以便利的交通和較高的知名度刻前來參觀、休息遊人的一致稱讚。同時也成為沈陽市乃至東北三省人民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天廣場都要接納遊人五萬餘人次。

遼沈戰役紀念館

遼沈戰役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大戰役——遼沈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1997年,遼沈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沈戰役勝利40周年之際新館落成。開館14年後,2002年底閉館擴建翻新,2004年11月2日勝利竣工並重新開館,目前的館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8年10月題寫的。

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著高16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塔高16米,青灰色的大理石碑身像,莊嚴而肅穆。塔身正麵,朱德寫下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塔身東西兩側,是兩組氣勢磅礴的花崗岩浮雕。意蘊生動的浮雕,展示出硝煙彌漫的戰爭風雲和前仆後繼的悲壯場景。塔頂,一座5.7米高,重16噸的解放軍戰士持槍揮手向前的銅像巍然屹立,這個戰士左手持槍,右臂高高舉起,麵對著長天奮力呐喊。這座紀念塔,以建築、造型和浮雕的語言,向我們複述著嚴酷而悲壯戰爭場景。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序幕廳、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曆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著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麵,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裏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麵紀錄片,增強了曆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麵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沈戰役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紀念館建築主體及承重牆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外牆鑲貼堅固耐久的粗打花崗岩板。序廳寬敞明亮,迎麵北牆上的巨型花崗岩浮雕圖,是以東北地圖為基本圖案的《江山》浮雕圖。浮雕中部,是毛澤東的頭像;左側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戰役偉大勝利後入關作戰的情景;右側展示了東北各族人民群眾隨軍支前的場麵。裝飾牆上雕刻著十枚獎章、勳章和紀念章。這些,都是根據當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頒發的證章鐫刻而成。大廳南部大門兩側的巨型圓柱,頂端不是置於廳頂,而是抵於空間。這兩根圓柱稱為“衝天柱”,在建築方麵,為寬敞的大廳起裝飾作用;在寓意方麵,象征著解放軍民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館是圓柱形密閉堡壘式的建築體,高28米,直徑42.24米。整個建築結構雄偉堅固,造型莊重,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麵長124.24米,高16.1米,總麵積為1968平方米。這幅巨型油畫懸掛在圓形建築內壁上,首尾精細相接,環繞著2000平方米的大廳展開,把觀眾包圍在距離畫麵13米遠的圓形看台上,可謂天衣無縫。看台的頂部是一個傘形的吊棚,吊棚將畫麵上邊緣巧妙遮住。

觀眾看台與垂直懸掛著的油畫之間,布滿了地麵塑型,這也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麵積達1000平方米。地麵塑型用260根圓鋼管支撐,上麵鋪設角鋼、鋼板和鐵網,再用石膏做成具體的起伏變化的地表形象,一端連著看台,另一端與畫麵相接。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比例逐漸縮小,做得極為逼真。木橋、戰壕、炮兵陣地、高粱地等,同一景物在地麵塑型和畫布上各占一部分,巧妙地連接起來,渾然為一體,看起來難分真假。

藝術家們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將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麵,組織在一個環形的畫麵之中,描繪得栩栩如生,並運用繪畫的散點透視的藝術法則,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調,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空間環境,準確地表現了錦州地區深秋季節的色調氣氛,以及特定時間內陽光照射下,處於不同方位中的地麵、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變化。同時,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麵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與地麵塑型上的合理變化的尺寸有機結合,安排得十分妥帖,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所創造出來的這個開闊空間形象。

燈光和音響是增強全景畫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布置著318隻日光燈,同時,配合著60隻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鍾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麵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麵的光線極為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眾覺得畫麵上的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全景畫館還采用了現代化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音響合成在一起,當觀眾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同畫麵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軍號聲、喊殺聲、汽車坦克轟鳴聲等,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為濃烈。

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子牙河橋西側的植物園預留地內,占地4.7萬平方米,於1997年建成。該館是反映中國解放戰爭平津戰役的專題紀念館。2001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