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聆聽龍血樹的心跳聲(2 / 3)

想要在測謊的過程之中獲得更加激烈的反應,最慣常的手法便是傷害被測試者的身體,這個方法對於植物是否有效呢?在實驗室裏,巴克斯特的心裏默念著:“我要燒掉這片連著電極的葉子。”他的腦海之中浮現出龍血樹葉子被火燒的場景,正當他打算去找火柴的時候,忽然發現電流計的指針跳動了一下,圖紙上的跟蹤線條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波折的幅度更大了!巴克斯特被自己看到的現象震驚了,他隻不過在腦中閃過這個念頭,這盆植物居然就出現了這樣的情緒,並且表現出非常激烈的反應。植物可以感知到人類的想法,這簡直是顛覆性的發現!

植物有意識

對於龍血樹的測試結果讓巴克斯特開始萌生出一個想法:植物也和人類、動物一樣是具有自身意識的,不僅如此,它們還可以感受到周圍的人的情緒變化,就像是窺探到他們的思想一樣。這個理論被巴克斯特歸納為“植物有意識”現象,當他將其公開發表之後,科學界也將“植物意識”稱為“巴克斯特效應”。

巴克斯特認為人類在思考的過程中會發射出電磁粒子,這種粒子會攜帶著人們的想法在空氣之中散播,有一些敏感的人可以接收到這些信息,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心靈感應的原因。而植物從未被視作一種有感受力的生物,因此它們接收電磁粒子的能力也被忽視了,巴克斯特則讓人們認識到植物也有喜怒哀樂。

為了進一步證實“巴克斯特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巴克斯特和自己的助手們對很多植物進行測試,其中包括萵筍、大蔥、橘子和香蕉等,在多達三十多種植物的測試結果之中,巴克斯特發現大多數的植物和果樹都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生“情緒波動”,當你為它澆灌時,它會表現出喜悅;而當你想要傷害它的時候,植物也會恐懼,甚至會憤怒。

如果說植物和人之間可以產生情緒互動,那麼它們彼此之間肯定也會有類似的互動。巴克斯特的研究領域開始逐漸拓展,他認為植物與植物之間也存在人類之間的那種“心靈感應”。這次的實驗是以一對“植物母子”為對象,巴克斯特從兩棵樹上分別切下了樹枝,將它們插進地下生根。同時,這兩棵“母體”樹的其中一棵被砍伐掉了。半年之後,巴克斯特比較由樹枝生根而成的兩棵小樹,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差別。雖然在這兩棵樹生長期間,助手對它們進行了一樣的照顧,澆水的時間、水量以及光照時間都相同,其中一棵樹卻明顯比另一棵要茂盛。

“這是為什麼呢?”巴克斯特笑著問自己的助手,答案很明顯,那棵長得較為茂盛的樹,它的母體樹也一直在健康地成長。雖然兩棵樹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母體樹就像是可以為小樹提供能量一樣,讓它可以長得更加茁壯、健康。這種營養的傳遞並不會通過傳統認知中以為的方式,而是以射線的方式進行。兩棵樹可以在相隔很遠的兩個城市或者兩個國家,但它們之間的聯係卻不會因為距離而被改變。原本在人們的眼中各不相幹的樹木,原來也有如此緊密的“母子情”。

這個關於樹木的研究成為巴克斯特關於植物意識理論的進一步提升,在生物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科學家們無法解釋,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接受,但正如巴克斯特所說的一樣:不能解釋,並不代表這種現象不存在,隻能證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