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使者
人類之所以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隻有這個星球才存在水。水被稱為生命之源,並不是對水的讚美,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對於水的研究由來已久,不管是瑞士、荷蘭還是日本,都有很多科學家致力於對這種既簡單又神奇的物質進行研究。巴克斯特作為植物意識理論的開創者,自然不會忽視水對植物的影響力,而他對水、植物以及人的研究則更側重於精神領域。
巴克斯特所進行的關於植物和人之間互相感知的實驗有一個重要的板塊,是關於不同的人傳遞給植物不同信息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之中,他請了三位實驗參與者,分別是25歲的女性神經病患者,38歲的男性抑鬱症患者以及50歲的正常男人。這三個實驗對象分別拿到了一個水杯,巴克斯特要求他們緊握著杯子,用它去澆灌三個土箱。土箱中早就埋進了大麥的種子,巴克斯特想要觀察三個不同的人以相同的水量灌溉種子的時候,植物會不會出現不同的長勢。
幾個月之後,答案揭曉了。被38歲抑鬱症患者澆灌的土箱,麥子的長勢最差,不僅枝幹羸弱,而且長度也最短。被50歲正常男人澆灌的土箱,麥子並未表現出什麼特別,和普通田裏的麥子一樣成長著。但最令巴克斯特詫異的是被那位25歲神經病患者澆灌的土箱,其中的麥子居然長勢茂盛,顯得鬱鬱蔥蔥。
巴克斯特想不通:為什麼一個神經病患者會澆灌出長勢最好的麥子呢?他將助手叫來,詳細地了解了他們澆灌的過程和步驟,根本就是完全相同,不過助手提到了一個細節卻令巴克斯特茅塞頓開。助手說:“在實驗最開始的時候,其他兩個人都是按照要求去澆灌,隻有那個女孩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告訴她是希望土箱之中長出生命,她似乎對這個很有興趣。”
為了進一步了解真相,巴克斯特來到實驗室,觀察三個人澆灌土箱的過程。他發現抑鬱症患者麵無表情地走過來,將水倒進土箱,掉頭就走。而正常男人則舉著杯子,一邊和周圍的人聊天,一邊慢慢地灑水。隻有那個神經病患者與眾不同,她並不急著去澆水,而是坐在那裏將杯子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慢慢搖晃著,嘴裏還念念有詞。巴克斯特輕聲地問:“請問,您在說什麼?”女孩抬起頭,微笑著說:“我在說希望它好好地滋潤麥苗,讓它長得更高!”
答案揭曉了!在一樣的水、一樣的土質和生長環境中,植物受到的滋潤並不是一樣的,澆灌它們的人通過水這種介質傳遞了不同的信息。漠不關心的澆灌者讓植物無法體會到被關懷的情緒,長勢就會頹靡;而情緒愉悅的澆灌者則讓植物感受到了喜悅,它們會努力成長。長勢最好的這一個土箱中的麥苗,它們所體會到的不隻是關懷,還有濃烈的愛意與期望,那個女孩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水中,而水將這種情緒傳遞給植物,讓它用更加茂密的枝葉來回報。
植物的意識原來也如此敏感!它就像是一隻敏感的小貓,或者更像一個敏感的小孩,雖然不能開口說話,也不能發出聲來表達自己,但它一樣知道誰在愛著它、誰不喜歡它、誰對它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克裏夫·巴克斯特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植物意識的研究,但是這杆大旗並未因此而順利插到科學的頂峰,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多年來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借由克裏夫·巴克斯特的發現,感受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神奇,並且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麵對它,用更多的愛與希望來與這個世界上的物種溝通、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