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期望過高導致失落(1 / 2)

真情傾訴

小Y在一家規模不是很大的公司上班,畢業兩年的她做著與本科專業完全不相同的行業,剛入行時她信心滿滿,給自己鼓足了幹勁,“我一定會做好這份工作!”她信誓旦旦的對自己這樣說。

光陰荏苒,兩年後的現在,她依然在公司最底層默默地工作著,升職沒有進展,業績平平,老板也不給她好臉色。看著和她同時進公司的同事們已經開始風生水起,她不免開始懷疑自己當時的選擇,“我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嗎?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在無盡的失落與彷徨中,小Y逐漸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日複一日應付著領導交給的差事,再也難看到她的笑容。

小Y猶如怨婦一般,逢人就抱怨自己工作如何無趣,同事如何矯情,老板如何討厭。這樣的狀態持續沒多久,她便開始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感到不滿,變得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哪怕同事一句無心的玩笑話她也會覺得是在含沙射影的諷刺自己、挖苦自己,甚至無時無刻都會覺得背後有個人在說她的壞話,隨時會讓她出醜、難堪。

久而久之,小Y這種疑神疑鬼的狀態讓身邊的同事和朋友覺得很難忍受,大家開始真正刻意的遠離她、排斥她,她變得愈加孤獨、無助了。雖然她也很想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冷靜思索

什麼是成功?

怎樣才算有錢?

幸福到底是怎樣的狀態?

所有這類問題都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它取決於你心中的那杆秤,換言之,你的期望值是多高?你的期望值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有多大?

許多人的壓力並非來自現實世界,而是來自心中的“期望落差”。

小Y在初入行時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對自我能力估計不夠,因此兩年內工作上並沒有很大提高,業績平平使得她更加失望。在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的同時,又有著急於求成的心態,覺得自己應該被提拔重用,因此壓力與日俱增,使其心理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並一步步造成心理困境。

工作剛剛兩年,就想升職。這可能嗎?這現實嗎?不知今天的年輕人是否知道,過去各個行業學徒的標準是三年,三年方可滿師,也就是說當個正式員工使用。你才兩年,最底層的活你不幹誰幹?升職的好事怎麼可能輪得上你?現在有句流行語:“你以為你是誰呀?”你是本科畢業怎麼了?你是研究生畢業又怎麼了?老實說,在企業裏,誰能幹活、誰能為公司掙錢才是硬道理。

你才來兩年就想升職,有沒有問過自己,我的專業技能到了什麼程度?我為公司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總之,你的期望要與你的能力、你的貢獻匹配起來,才是一個正確的期望值!否則,必會形成期望落差,並給自己帶來眾多偽壓力。

不是也有與我同時進公司的人幹得風生水起嗎?小Y可能會不解地發問。

是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應歸屬的層麵上幹得風生水起。他幹了他該幹的事,他幹好了他該幹的事,必會得到領導的青睞。雖然他沒有升職,但卻有可能進入了領導提幹的視野,而他又認為這已經是目前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也就是說,滿足了他的期望值。於是,他就進入良性循環。

反觀小Y,因為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引發了期望落差。這種落差勢必扭曲了她的心態,於是就出現了文中所描述的她看誰都不順眼。她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她會順眼嗎?當然不會!這樣他的人際關係又要出問題了。她的壓力當然越來越重,生存狀態越來越差。這就進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