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升職後的煩惱(1 / 1)

真情傾訴

小劉從小就很優秀,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一個讓家長和老師放心的孩子,不用怎麼說就能做得很好,大家對他一片讚揚,也很少有事能拿來批評他。所以,從小到大,他都走得很順利。大學畢業後,成績優秀的他被一家搞農業科技的企業看中,主要負責技術攻關。對於這一份工作,小劉幹得得心應手,而且人又特別的勤奮、謙虛,人緣特別好,領導同事都特別喜歡他。因為工作出色,小劉經常受到領導的表揚。他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在工作了近10年之後,小劉剛過完35歲生日,就被提拔為辦公室主任,這樣,他和老總的關係更近了,發展的機會也更多了。於是,家人、同事、朋友紛紛向他來道賀,他自己也特別開心。然而,當他正式開始接受辦公室主任工作的時候,才發現一切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簡單。本以為和老總更多地接觸,會得到更多地表揚和讚許,而事實上,在工作中無論他如何仔細,總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有時候,自己經過很久寫出來一份很滿意的報告,但給老總看的時候總會被挑錯,因此,老是被老總批評,再也找不回從前的那種成就感了。

這讓小劉很痛苦,很煩惱,而越是這樣,工作中反而出的錯越多。於是,他動了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的念頭,但是轉念一想,隻有人往高處走的道理,哪有人主動往低處走的?懷揣著這樣一種思維,他進退維穀,左右為難,思想壓力特別大,工作簡直毫無樂趣可言,更別奢望工作滿意度和成就感了。

冷靜思索

中國的人力資源體係很缺乏科學性,“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至今沒有改變。技術工作幹得好,得到的獎賞往往是提拔到行政崗位上來。其實,技術工作與行政工作完全不同,一個是以“物”為工作對象,一個是以“人”為工作對象。當然,有些人的能力結構與職業傾向可以遊刃有餘於這兩類工作之間,但多數人卻不能二者都適應。現代管理學中有個熱門話題叫“勝任力模型”,意即任何一個崗位都有特定的知識、能力、技能與人格結構要求。員工晉升或轉崗不僅是看你在原崗位上幹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符合新崗位勝任力模型的要求。

上文中提到的小劉可能就是一個技術型人才,幹技術活得心應手,到行政崗位上就不見得是一把好手了。有一部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其主角順溜是個神槍手,是個非常棒的戰鬥員。非讓他去當指揮員,豈不是大家都別扭?

再有一點要說的是,小劉在遇到否定、挑剔、批評、斥責等一係列挫折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顯得不夠成熟。挫折是一種不幸,挫折也是一種財富,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總是不可避免,其實挫折也是一塊磨刀石,是成熟人生的一種必要曆練。“聞過則喜”的要求可能太高了點,但聽從批評卻是不斷成長的基本條件。

我來支招

首先,我們勸告小劉,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勝任力結構,幹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事情,這樣可以皆大歡喜。不要聽信他人的閑言碎語,好像隻有當官才最有出息。“條條大道通羅馬”,任何一項工作,幹得好都有出息,幹得不好都沒有出息。簡單的“人往高處走”的理念是錯誤,隨著社會的進步,分工愈來愈細致,幹自己最合適的工作,不僅可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自己的潛能,而且也能最大程度的體驗到成就感與愉悅感。

如果你認定了非要幹行政也未嚐不可,那就得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對於幹行政工作而言,還得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不要說自己做錯了會挨批評,有的時候你沒有錯而是你的領導錯了,可能也會被訓斥,你要有思想準備。這個適應的過程也許還不會太短,你要能堅持住。

延伸閱讀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幫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

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地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