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傾訴
瑪麗是個聰明的女孩,從小就是班裏的“優等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由於成績突出,高考時申請了美國的高校並順利錄取,從此開始了她的留洋生活。
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留學多年的瑪麗決定回國,到某重點高校任教。
如今,瑪麗回國三四年了,在學術上很有造詣,已經在國外核心期刊上發表過數篇論文。學校對她也十分認可,把她作為學術帶頭人,不久前剛剛被破格提升為教授。
雖然成績斐然,事業蒸蒸日上,“感受”到了越來越重的壓力。她覺得周圍的同事都在暗暗和她較量,爭相搞科研,撰寫論文,有的人發表的論文數比她還多。不僅如此,瑪麗還覺得總有人在背後評論她,說她是靠洋文憑才得到現在的位置,其實水平不過如此,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幻聽,這讓瑪麗難以忍受。
久而久之,她便有種自己在被這些沒有洋學曆的同事攆著跑的感覺,而且越來越喘不過氣。
從一年前開始,瑪麗就發覺自己一到學校就會不時感到心慌、氣悶,尤其是作學術報告時,有時講著講著就會胸悶,甚至頭暈,有幾次差點說不出話來,希望盡快逃離講台。然而,在外出遊玩時,這些症狀從沒出現過。瑪麗擔心自己心髒出了問題,就去醫院做檢查,卻發現心髒功能完全正常。醫生在了解情況後,建議她去心理科看看。
冷靜思索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自己樹立“假想敵”的經曆,這個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情敵、也可能是同事,甚至是父母。尤其在成功人士中,許多人通過樹立假想敵來激勵自己,從學生時代、到工作、到成為專家、管理者,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假想敵。
所謂“假想敵”,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敵人,隻是內心虛設的一個對手,而且會花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同這個對手作戰,並且不經意間把這種“鬥爭”的心態帶到現實生活中來,影響自己的生活。
我們看到,瑪麗在工作中樹立了很多假想敵,覺得周圍的同事都在和她競賽,時時刻刻都在等待時機超越自己。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真實的,但更可能是被她放大的假象,是她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人們之所以設立“假想敵”,其實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從表麵上看,瑪麗蔑視同事,其實心底或許是懼怕他們的,懼怕自己這個“海龜”還不如沒留過洋的人。正因為這種擔心“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始終折磨著她,她才越發苦惱。瑪麗真正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莫名的恐懼。這類人一般很難接受自己的陰暗麵,也很難接受他人比自己優秀。如果內心長期設立“假想敵”,就會消耗心理和生理能量,最終消滅鬥誌,阻礙個人發展。長此以往,不僅身體健康會受到影響,工作也會變得更糟糕。
在職場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一些人:在外人的眼光中,他們或許很優秀,但對自己要求很高,似乎一直都處在尋找對手、充滿戒備的心理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