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執著理想的企業家——馬雲(2 / 3)

未來世界品牌

隨著競爭的加劇,李寧品牌遭遇危機,雖然仍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但產品質量低,款式陳舊,內部管理更是陷入了混亂。公司的增長在1997年出現了停滯,到1999年銷售額從兩年前的7600萬美元下滑到了6000萬美元,這給李寧敲響了警鍾。他一方麵解雇了一些占據重要職位的家族成員,聘請了更多的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逐步淡化家族氛圍,向現代企業製度轉型。他聘請了資本運作方麵的專家為獨立董事,1999年他又聘請各個領域的專業公司協助公司完成整體戰略,德國SAP公司、台灣麥達公司、海問谘詢公司、日本電通廣告公司、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等都是李寧公司的合作夥伴,此舉旨在增強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把“品牌國際化”提上了戰略議程。

另一方麵,李寧也萌生了讓公司上市的想法。1998年12月,為了把李寧集團最好的資產打包上市,上海李寧體育用品控股有限公司在浦東新區注冊成立,也就是後來的上市公司主體。但一年之後,因公司管理和股權結構仍然不清晰,達不到上市的要求,李寧集團香港上市的想法沒能實現。2003年1月,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TETRAD以及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所屬CDH基金公司進入李寧公司,分別持有公司19.9%和4.6%的股權,李寧公司最終在股權結構上完成改造。

一係列的改革措施獲得了成效。隨著公司營業額的持續上升和外資的進入,2004年6月28日,李寧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場上市,當日公司股票成交量達2530萬股,是當日交投最為活躍的個股。

選擇在香港上市,很重要的原因是李寧希望借此進一步加速“李寧牌”的國際化進程。1999年8月,“李寧牌”代表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第一次參加了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世界體育用品博覽會,開始以品牌進入的方式征戰歐洲市場;2000年,“李寧”在西班牙、希臘、法國等歐洲的9個國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許經銷商。這一年,李寧從阿迪達斯的手裏奪得了法國體操隊裝備讚助權。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寧牌”與中國乒乓球隊、跳水隊、射擊隊、體操隊,以及西班牙男女籃球隊簽約,成為運動員的比賽服裝提供商。到2018年,李寧把公司的目標鎖定在占有全球20%的業務,成為世界性體育品牌。

汽車大王——王傳福

王傳福,1987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同年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1990年畢業後留院工作,1995年辭職,創辦比亞迪公司,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2003年進入汽車行業,現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創立比亞迪

在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王傳福,他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一的電池麵臨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當時要花2~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市場銷售非常火爆,產品供不應求。王傳福意識到手提電話的發展對充電電池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而在他看來,技術不是什麼問題,隻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做出大事業。1995年2月,王傳福毅然下海經商,租用了深圳蓮塘的一個舊車間,聘用了20多名工人,在深圳注冊了比亞迪實業。

王傳福決定做充電電池這個項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與國內很多企業盲目追求現代化,往往不切實際地花大價錢引進國際領先水平的生產線相比,王傳福從頭到尾都是自主開發研製產品。不僅如此,王傳福在工藝、原料和質量控製、降低成本等方麵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此外,王傳福直接介入供應商的材料開發環節,利用比亞迪強大的科研能力,共同製訂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鎳鎘電池需用大量的負極製造材料鈷,如果進口國外性能較好的鈷,成本極高。針對這種情況,比亞迪就與其他公司合作,在明確了國內外鈷的品質差距之後,製定了提高國產鈷品質的詳細辦法,終於使國產鈷達到國際品質要求,同時較國外產品成本低40%。由於負極材料應用極廣,比亞迪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

與當時深圳多如牛毛的手機電池組裝企業不同,對應王傳福的專業背景,比亞迪在一開始就涉足核心的電芯技術。

(Ni-CdBattery)鎳鎘電池是最早應用於手機、照相機等設備的電池種類,它具有良好的大電流放電特性、充放電能力強、維護簡單等優點。但是它存在致命的缺點,即“記憶效應”。電池在充電前,如果電量沒有被完全放盡,日積月累將會引起電池容量的降低,使得使用壽命縮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宣布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引發了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轉移。這也成為了王傳福切入電池業的機會。

上馬電池生產線需要大量的資金,王傳福決定結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分解,自己開發部分關鍵設備,然後以半自動、半人工來完成生產。結果隻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就建成一條日產4000隻鎳鎘電池的生產線,而生產成本比日本廠商低40%。

事後王傳福總結,“我們經常算這樣的賬,一套進口設備20萬美元。按60個月折舊,一個月2萬元人民幣。如果這筆錢用來雇傭工人,2萬元可以請多少人,十幾個人頂不上一個機械手嗎?”

基於成本上的優勢、王傳福尋找了一些代理商,逐步打開了低端市場。

比亞迪積極滲透入上遊:鎳鎘電池所需負極製造材料鑽,性能較好的鈷需要進口,價格昂貴。比亞迪與深圳一家公司合作,仔細研究了國內外鈷的品質差距之後,製定了提高國產鈷品質的辦法,終於使國產鈷品質達到標準,這一材料的替換使成本降低40%。

1995年下半年,王傳福試著將比亞迪的產品送給台灣最大無繩電話製造商大霸試用。出人意料的是,比亞迪產品優秀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引起了大霸濃厚的興趣。使大霸毫不猶豫將原本打算給日本三洋的訂單交給了王傳福。

經過短短3年的發展,1997年,比亞迪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長為一個年銷售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3年來,比亞迪每年的增長率都超過100%。

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20%到40%,日本的許多電池生產廠商都處於虧損狀況,但比亞迪的低成本優勢更加明顯。飛利浦、鬆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後向比亞迪發出了大額采購訂單。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隻用了3年時間,便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這份優異亮麗的成績單使比亞迪充滿信心,開始追求更高的目標。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之後,王傳福緊接著抓住了第二次機會,開始研發蓄電池市場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鎳氫電池和鋰電池。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傳福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最先進的設備,搜索最前沿的人才,並建立了中央研究部。當時鋰離子電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國內同行不相信比亞迪能搞成,王傳福也因此受到同業的質疑,甚至還有人對此進行嘲笑,但王傳福對此不為所動,認為這是個機會,堅決要去實行。

隨後,王傳福專門成立了比亞迪鋰離子電池公司,這一決定在幾年以後已經結出碩果。根據《日經電子新聞》的統計,目前比亞迪在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領域僅排在三洋、索尼和鬆下之後,成為與這三家日本廠商齊名的國際電池巨頭。

王傳福沒有錯失良機,又開始涉足了鎳氫電池。鎳氫電池(Ni-MHBatteries)是鎳鎘電池的替代產品,電池不再使用有毒的鎘,消除了重金屬元素對環境帶來的汙染問題。並且也減小了鎳鎘電池中存在的“記憶效應”。

這一次,呂向陽再次給予資金支持,通過其所有的廣州融捷投資管理集團向比亞迪投資1660萬元,使比亞迪公司注冊資金從450萬元擴大到3000萬元。這一年,比亞迪公司鎳氫電池銷售量達到1900萬塊,一舉進入世界前7名。

此亞迪從1997年起即自主研發鋰離子電池(Li-lonBattery)。最早出現的鋰電池來自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鋰電池不存在鎳鎘電池的所謂記憶效應,可以快速充電,不含鎘、鉛、汞等重金屬元素,對環境無汙染。但由於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加工、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

2000年,王傳福決定進入鋰電池領域。一間配備全自動化設備、全幹燥的鋰電池工作室需要幾十億元人民幣。不過,王傳福決定繼續延續之前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再次克服了鋰電池的進入壁壘,開始向摩托羅拉提供手機電池。

2007年11月《中國企業家》發表了《王傳福打破“技術恐懼症”》一文,文中比較了兩種生產模式:在一條條六七十米長的流水線上,密密麻麻地坐著四五十名工人。他們身穿普通的棉布工作服,坐在常溫的車間裏,每個人手邊都有一種夾具,幫助他們準確地完成點焊、檢測、貼標簽等工作……而在日本,生產同樣的產品,工人們必須穿好淨化服,經過淋浴吹風之後走人寬敞明亮的真空車間……

現在,比亞迪的生產規模達到了日產鎳鎘電池150萬隻,鋰離子電池30萬隻、鎳氫電池30萬隻,60%的產品外銷,手機領域的客戶既包括摩托羅拉、愛立信、京瓷、飛利浦等國際通訊業巨頭,也有波導、TCL、康佳等國內手機新軍,而無繩電話用戶包括偉易達、鬆下、新利等行業領導者。比亞迪一躍成為三洋之後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占據了近15%的全球市場。

進入汽車領域

從1998年開始,王傳福就開始實施管理層持股。到2002年比亞迪上市前夕,王傳福的股份降至28.8%,另有34名高管持股,持股比例為22.6%。

2002年7月,比亞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1211.HK,發行價格為每股港幣10.95元,為當時H股票最高發行價,融資16.37億港元。當年度的銷售收入25億元,利潤則達到6.58億元人民幣。此時員工規模已經較創辦時增加了1000倍,超過了2萬人。

2003年,王傳福以資產3.28億美元登上《福布斯》雜誌“中國內地百富榜”,列第13位。

比亞迪上市後,王傳福隨即做出了一個讓人驚訝不已的決定,收購陝西秦川汽車廠進軍汽車產業。此舉引發一片反對聲。現任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夏治冰在當時就是一個堅定的反對者,不需要特別的理由,這明顯是違背一般理解的。

重要的在於資本市場的反應,基金經理認為,比亞迪是被當時中國民營企業的造車熱潮流所席卷,這樣的舉動根本不值得信任。比亞迪股價迅速下跌。王傳福則對記者表示“股價很快會上來”。也不是沒有人看好王傳福的車項目,重倉持有比亞迪的美資基金(TheCapitalGroup)就未拋售,而所羅門美邦則承接了拋盤,並堅持比亞迪優於大盤的評級。

2003年1月23日,比亞迪宣布,以2.7億元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份。這使得比亞迪成為繼吉利之後國內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

許多人不看好比亞迪進入汽車業,連美國通用都放棄的電動汽車,比亞迪憑什麼?但王傳福誌在必得。他認為,電動汽車的關鍵是電池技術,隨著鋰電池技術的日臻成熟,電動汽車市場的能量將很快在兩三年後彰顯出來。而比亞迪的主營電池業務還有兩三年的持續增長期,其電動汽車鋰電池技術正當其時。收購秦川,意在構築汽車電池產業化的平台,同時搶占電動汽車市場的先機。“在電動汽車的製造上,我認為我們中國會走在前頭,中國有大的電池生產基地,有發展的條件。”

在這一點上,台灣最大的製造業企業鴻海集團老板郭台銘和王傳福英雄所見略同,這位走在前麵的製造業大亨曾經有和王共同控股秦川汽車的打算,但被王拒絕,王表示自己有200%的信心生產電動汽車。

學習使基業常青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善於學習,取長補短,隻有不斷學習才能使基業常青。王傳福就是善於學習的典範。王傳福說,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尋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篤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