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地方篇(24)(2 / 3)

(五)加快建設金融生態

金融生態反映資金供求特別是信貸資金供求狀況的契合度。金融生態好的地區,資金淨流入較多,容易形成資金窪地並促成經濟發展高地。一是運用“政府主導、人行助推、各方參與”的聯動機製,開展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的測評和創建。二是指導農信社對農房重建采用“一縣一策”的支持方案,協調落實財政貼息等激勵政策,並在貸後管理推廣茂縣聯社的“基層協管員製度”。三是根據金融創新的特點,金融機構在營銷中小企業成長之路、簡式貸款等新產品的同時,爭取上級行授權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四是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針對災後有的借款人逃債甩債的苗頭,開展“信用細胞”建設。五是開展災後重建統計監測、災後重建信貸政策執行評估,有針對和重點地組織調查研究。

(六)不斷推動金融創新

一是加強對農村金融創新的指導。結合州內實際,采取一縣一策、一行(社)一策,鼓勵涉農金融機構不斷創新和推出最適合本地“三農”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指導涉農金融機構創新擔保方式,探索多種抵質押方式,擴展抵質押物範圍,同時合理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額度和範圍。二是積極促進融資平台和擔保體係的規範發展。適時開展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調查工作,認真研究促進融資平台健康發展和有效防範風險的政策建議。促進轄內擔保體係的完善。針對轄內商業性擔保體係發展較為滯後的現狀,積極推動擔保體係的多元化,緩解轄內中小企業擔保難、融資難的矛盾。三是積極做好擬上市企業培育工作,加大直接融資工具的宣傳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大膽采用直接融資手段解決資金需求。

二、金融業實現快速發展

(一)金融體係初步完善

隨著金融體製的改革和發展,該州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門類不斷健全,基本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機構並存,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互補充的金融體係。截至“十一五”末,全州共有政策性銀行1家,國有商業銀行2家,農村信用聯社13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保險公司3家,證券公司營業部2個,從業人員隊伍不斷擴大。

(二)信貸投放穩步增長

圍繞全州經濟“一體兩翼”發展目標,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信貸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後,金融機構災後重建貸款更是成為拉動貸款規模快速增長的主力。“十一五”末,全州各項存款餘額將達到42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37億元。

(三)金融產品更加豐富

在加大傳統金融業務營銷力度的同時,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大力推廣新型業務 產品。全州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應用更加廣泛;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不斷拓展,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借記卡、貸記卡、ATM、POS機、網上銀行等新業務的運用更加普及。農村小額保險試點業務逐步開展。

(四)金融環境不斷優化

以構建“誠信阿壩”為中心,該州征信工作不斷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內容不斷充實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係建設、農村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行業信用體係建設穩步推進,全社會信用意識不斷提高,初步建立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製,地方投融資環境不斷改善。阿壩州在《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6-2007)中,綜合得分0.579分,評為BBB級,在全國32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排第18位。

(五)金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突破。2010年,該州最後一個未取得央行專項票據的壤塘縣農村信用社順利通過了總行的票據審核和兌付。至此,該州13個縣農村信用社全部兌付了央行專項票據,州人民銀行工作中心也將以鞏固改革成果為主,嚴格監測票據兌付後的各農村信用社後續發展情況,確保在“十二五”期間農村金融改革再取得重大成效。

三、金融業發展經驗

過去五年,全州金融工作積極融入抗震救災、災後恢複重建發展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中,金融係統和金融戰線上的廣大幹部職工用智慧和汗水,為該州圓滿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標任務做出了應有貢獻。期間,我們積累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