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科學坐月子4(1 / 3)

遠離疾病,健康坐月子

新媽媽月子期的身體變化

新媽媽分娩以後,除乳房外,全身器官和組織,尤其是生殖器官,都要逐步恢複到懷孕前的狀態,這個恢複過程需4-6周,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俗稱坐月子。

新媽媽在分娩之後,由於分娩時過度勞累,會覺得四肢酸痛,筋疲力盡,產後1-2天內體溫可能輕度升高,一般不超過38℃,此屬正常生理現象。由於分娩後新媽媽腹壓降低,隔肌下降,呼吸變得深而慢,脈搏亦變慢,每分鍾為60-70次。

產後最初幾天,出汗較多,尤其在睡覺和睡後汗出更多,這是由於新媽媽在懷孕後期體內瀦留的水分必須在產後排出體外,出汗是皮膚排泄功能較旺盛的緣故,是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的一個重要途徑,屬正常反應。

子宮複舊是產後母體恢複的一個重要標誌。子宮複舊主要體現在子宮肌纖維縮複,子宮變小及子宮內膜再生。一般新媽媽分娩後第一天,子宮底在臍下1-2橫指,子宮重約1000克,以後每日下降1-2厘米:在產後1-2天,下腹部會鼓起一個球形發硬的小包,而且陣陣作痛,在寶寶吸乳時疼痛更明顯,這是子宮複舊過程中的生理現象。子宮一般在10-14天左右縮入盆腔,從下腹部就摸不到子宮了。到產後6周時,子宮可恢複到正常大小。

產後由於附著子宮壁上的胎盤剝離,附著部的子宮壁就會出現創麵,此創麵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靠子宮內膜增生覆蓋而愈合。在子宮複舊過程中,經創麵流出的血液由陰道排除體外,這種在月子裏陰道排出的血性物稱為惡露。惡露中除血液外,還混有脫落的蛻膜組織(妊娠期增生的子宮內膜)、黏液、白細胞及細菌等。正常情況下,惡露一般持續約20天,就會自行幹淨,但由於新媽媽的個體差異較大,產後惡露量的多少或持續時間也不全相同。如果超過1個月惡露仍未淨,或淨而又行(而非月經來潮)則屬病態。惡露一般無刺激性氣味,如有臭味則有發生子宮內膜炎的可能。

由於分娩時胎兒對子宮頸的作用,產後子宮頸鬆弛、充血及水腫,至產後1周左右子宮頸外形及子宮頸內口恢複原形,內口至2周左右關閉,4周左右恢複正常。子宮頸外口一部分會留有子宮頸橫裂。

產後外陰道因分娩時胎兒的壓迫或撕裂,出現水腫或疼痛,處女膜撕裂呈數個瓣狀,疼痛和水腫一般在產後數月內才逐漸恢複正常,但處女膜撕裂呈瓣狀卻不能恢複原形,而成為新媽媽的特征。大陰唇不再覆蓋陰道口,所以陰道口裸露於外陰部,新媽媽更為明顯。

分娩引起盆腔底部肌肉與筋膜過度擴張鬆弛,需2-3周時間逐漸恢複,但很少能恢複至妊娠前的原有狀態。

正常分娩後2-5天為產褥利尿期,這是由於孕期有水分瀦留及軀幹下部靜脈回流受壓解除的緣故。如曾用催產素(有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消失後,會有更多的尿排出,膀胱會迅速充盈,膀胱黏膜水腫、充血、充盈感減弱,膀胱肌張力也減弱,易致尿瀦留或不能排淨。加上會陰、陰道部縫線腫脹疼痛,尤其是曾用麻醉者,更加重排尿困難。應鼓勵新媽媽2小時左右排尿一次。

產後胃腸張力及蠕動減弱,一般2周左右才能恢複。產後最初幾天,可能常感口渴及便秘。當然便秘與出汗較多,或會陰部有傷口、痔瘡、腹股鬆弛、活動減少、飲食中缺乏纖維素及飲水較少等原因有關,口渴則因出汗過多所致。

由於妊娠時腹壁長期撐脹,腹部彈力纖維破裂,產後腹壁呈鬆弛狀、腹壁肌張力的恢複與產後腹肌鍛煉及營養有關。腹壁會出現妊娠紋,腹直肌腱呈不同程度分離,因此產後過早從事體力勞動,營養不良,腹直肌腱分離愈明顯。適當營養及產後運動可恢複或接近未孕前狀態。

產後新媽媽乳房將發生較大的變化。產後第二天,乳房開始增大,並可擠出乳汁,此時乳汁量少色黃混濁,稱為初乳。初乳極富營養及抗菌物質,對寶寶大有裨益,所以提倡母乳喂養寶寶。產後2-3天乳房逐漸膨大,初乳增多。產後10天左右,成熟乳汁開始分泌。有時乳房過度充盈會變硬,觸之有硬結。當乳房極度膨脹時,乳房皮下靜脈充盈,表麵青筋顯露,局部體溫會增高,乳房腫脹疼痛,此時應及時排空乳房,多讓寶寶吸吮,以防形成乳腺炎,在產後不久,即應讓寶寶吸吮乳頭,因為刺激乳頭可促進垂體生乳素的分泌,生乳素的分泌則是乳汁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有垂體生乳素的分泌才可能有乳汁的分泌。另外,刺激乳頭還可刺激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使乳腺泡周圍肌上皮細胞收縮,排出乳汁,並促進子宮收縮。因此吸吮排乳反射是保持乳腺不斷排乳的關鍵,日後建立條件反射,寶寶的哭聲就可以引起垂體生乳素及催產素的分泌。如在分娩後不及時地讓寶寶吸吮乳頭,往往會出現產後乳少。

新媽媽如不給寶寶哺乳,一般在分娩後6-8周時月經複潮;如哺乳則月經延遲複潮,甚至在哺乳期間月經不來潮;但也有產後第二個月月經即複潮者。哺乳新媽媽排卵頻率低於不哺乳的,但不宜將哺乳作為避孕方法,否則,極有可能發生再孕。

常見的月子病有哪些

手關節痛

分娩結束以後,新媽媽體內激素發生明顯變化,這就容易導致關節囊及其附近的韌帶出現張力下降引起關節鬆弛,此時若過多從事家務勞動,或過多抱寶寶、接觸冷水,就會使關節、肌健、韌帶負擔加重,引起手關節痛,且長時間不愈。在產褥期,新媽媽一定要安心休息,少做家務,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盡量少接觸冷水。

生殖器官感染

坐月子期間,新媽媽抗病能力極差,同時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愈合,細菌極易因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新媽媽要注意外陰清潔,宜常用溫水擦洗,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產褥期一定不能同房。新媽媽平時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後即要加強營養,充分休息,增強身體機能。

乳腺炎

新媽媽產後在預防和保護乳腺方麵需注意兩點。其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比較適宜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其二是新媽媽乳頭、乳暈的皮膚薄,很容易導致因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等現象。

孕婦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經常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盡量避免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哺乳要將乳汁吸空,若寶寶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在乳房中淤積過久,就會發生變質,進而形成細菌。

膀胱炎

膀胱的肌肉產後一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同樣也需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新媽媽在產後一定要勤排尿,不要讓尿液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不要讓髒水進入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