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以後,新媽媽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尤其是乳房和剛剛經受過分娩考驗的生殖器官,都要逐漸地恢複到妊娠前狀態。但是這種變化相當緩慢,需要6-8個星期才能完成,這一段時間就叫做產褥期。產褥期的時間,雖然比妊娠期短得多,但它的重要性並不不亞於妊娠期,可以這麼說,產後康複的好壞,關係到女人的終生幸福。
身體的變化
你或許注意到了,在寶寶降生後的數天,你的身體會有些戲劇性的改變,因為它開始恢複正常狀態,並分泌乳汁以哺育你的寶寶了,這個過程始於懷孕期間與生產後。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會使你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有點奇怪與陌生。
腹部肌肉的變化
彈性、避免妊娠紋及產後小腹突出的最好辦法。以產後女性來說,腹部筋膜鬆產後的媽媽除了欣喜小寶寶終於降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成因可大致生了以外,同時也開始擔心了起來,因分析如下:
為懷孕前後會造成的一些身材、皮膚問題,如身體變形、腹部肥胖等。
準媽媽懷孕的時候,為了滿足寶寶成長發育的需要,吃飯和補充營養是每天常做的事,這時過多的脂肪就會囤積在腹部,而產後缺少運動和營養過盛,就會造成腹部肥胖。從懷孕開始,到嬰兒娩出,新媽媽的身體會發生一係列戲劇性的變化。一般女性分娩後體重會增加10-12千克,這是正常的;但有很多女性懷孕期沒做好飲食控製,分娩後體重增加了15-20千克,這樣很難瘦下來。在懷孕期間,腰圍大約增加了50厘米,因此產後新媽媽會感到腹部是如此地伸張與鬆弛。
產後腹部臃腫,體態不雅,給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令人煩惱和沮喪。這時,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使腹部肌肉恢複原先的狀態。
當孕育了九個多月的胎兒從母體娩出的那一刻起,小寶寶就離開了媽媽的子宮,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媽媽的子宮,可不會一下子就恢複到原來的狀態。如今,它神聖的使命已經完成,此時的子宮更需要關心和照顧,才能早日恢複健康。
經過漫漫的280天懷孕,媽媽的子宮從原來的50克一直增長到妊娠足月時的1000克。分娩後當胎盤排出子宮外時,子宮會立刻收縮,子宮底的高度會隨著產後的天數而有改變。
分娩後,子宮底高度降於臍平或臍下一指,產後第二天會稍高於臍,以後每日下降約一指寬度,約2周後子宮即下降至骨盆腔,從腹部無法摸到。一般來講,產後的子宮需要6-8周才能恢複到原來的大小。
在測量子宮底高度時,應先排空膀胱,以免影響子宮收縮。自行按摩子宮及哺乳可以幫助子宮收縮。按摩子宮後,若發現子宮仍大而軟,有壓痛,是子宮複舊不全的症狀之一,需立即請醫生診治。
產後,子宮底的位置應在腹部正中,但事實上懷孕時乙狀結腸將子宮底推到右邊,因此子宮底有時會偏右,子宮在產後可以自行清除黏附於子宮壁上的物質,經由陰道流出類似經期的血,和經血量差不多,有時量稍微多一點,稱為惡露。剛開始2-3天,量多色紅,漸漸的顏色會變淡紅色,量少,到第10天後為黃色或白色。產後4-6周左右,多數已幹淨,若產後惡露量過多,有大血塊,有惡臭,惡露時期過長或並有發熱,腹痛時,須立刻找醫生診治。
子宮恢複主要包括三方麵
子宮體的複原
在胎盤排出之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它的最高處和肚臍的水平同高。以後子宮底的高度會每天下降1-2厘米,在產後10-14天內,子宮變小,降入盆腔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
子宮頸的複原
在分娩剛剛結束時,子宮頸因為充血、水腫而變得非常柔軟,子宮頸壁也很薄,皺起來就像一個袖口的形狀,7天之後才會恢複到原來的形狀。7-10天後子宮頸內口會關閉。一直到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才會恢複到正常大小。
子宮內膜的複原
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由母體排出以後,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產後10天左右,除了胎盤附著麵外,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剛剛分娩後,胎盤附著部分的子宮壁麵積約手掌大,到產後2周左右,直徑已經能縮小到3-4厘米,但產後6-8周才能完全愈合。
子宮收縮恢複的判斷指標
1.剛分娩完的子宮底從肚臍可以觸摸得到,如果子宮恢複良好,約到2周,子宮就無法摸到,除非是長了子宮肌瘤。
2.惡露的顏色從鮮紅、暗紅、深黑到淡紅,最後無色。
子宮快速複原的幾個辦法
產後及時排尿
新媽媽不要使膀胱過脹或經常處於膨脹狀態。
產褥期不要整天躺在床上
產後6-8小時,新媽媽在疲勞消除後可以坐起來,24小時後身體如果沒有異樣,就可以下床活動,以利於身體生理功能和體力的恢複,幫助子宮複原和惡露排出。如果子宮已經向後傾屈,應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產後應該哺乳
因為嬰兒的吮吸刺激會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從而促進子宮複原。
乳房的變化
產後,新媽媽的乳房變得非常豐滿且有了乳汁,很多媽媽都會麵臨著一係列的乳房問題:比如,如何清潔,如何自檢,以及如何防止乳汁滲漏等。
產褥期乳房變化是妊娠期變化的繼續。產後2-3天,乳房持續增大,皮膚緊張,表麵靜脈擴張、充血,有時可形成硬結並使新媽媽感到疼痛。
以前胸部扁平的女性,此時也會增大。但是懷孕時皮膚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結締組織因身體的膨脹變得比較柔軟,容易延展。支撐組織的一些纖維也會因此變得鬆弛,脹大的乳房重量增加,加重了支撐組織的負擔,容易造成下垂。
由於乳房充血影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就很容易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問題。病情嚴重時,腺管阻塞,乳汁不能排出,乳頭水腫,同時可有不超過38℃的低熱,稱之為“泌乳熱”。有些媽媽因某種原因未采用母乳喂養的,上述的乳房變化一般在1周左右恢複正常。
產褥哺乳和乳汁的分泌和排出是不可分的,它由十分複雜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妊娠期乳腺已做好充分準備,具備了泌乳的功能。但在分娩前大多並無乳汁分泌,這是受激素的調節作用所致。分娩結束後,受體內激素變化的影響,乳汁開始分泌。
分娩後的24小時
分娩是令人難忘的時刻,盼望,陣痛,緊張,每個人都等待令人激動的那一刻來臨。當寶寶從媽媽的肚子裏來到世上,當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呱呱落地的小寶寶身上,曆盡艱辛的媽媽,就像鳳凰涅槃一樣,用盡最後一點力氣而升華得到了“媽媽”這偉大的稱呼,她將要迎來的是嶄新的一天。
分娩之後看到自己的寶寶,不少新媽媽都會心花怒放,感到非常滿足,緊接著由於分娩的疲倦,會不知不覺地睡意襲來。
這時,你可閉目養神或打個盹兒,不要睡著了,因為要給寶寶喂第一次奶,醫護人員還要做產後處理,順產的新媽媽還要吃點東西。
讓嬰兒吸吮乳頭
分娩後半小時就可以讓嬰兒吸吮乳頭,這樣可盡早建立催乳和排乳反射,促進乳汁分泌。同時,還有利於子宮收縮。哺乳時間以5-10分鍾為宜。產後第一天可以每1-3小時哺乳1次,哺乳的時間和頻率與嬰兒的需求以及新媽媽感到奶脹的情況有關。產後第一天,新媽媽身體虛弱、傷口疼痛,可選用側臥位喂奶。每次哺乳後應將新生兒抱起輕拍幾下,以防回奶。
預防產後出血
產後1小時左右你會出很多血,這是子宮裏未排淨的餘血、黏液和其他組織。血量會逐漸減少,剛開始是暗紅色的,然後會變成粉紅色,最後會變成褐色。產後出血會持續6周左右。一旦陰道有較多出血或掉出組織物,應通知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盡早排尿
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在分娩後4小時即可排尿。少數新媽媽排尿困難,發生尿瀦留,其原因可能與膀胱長期受壓及會陰部疼痛反射有關,應鼓勵新媽媽盡量起床解小便,也可請醫生針刺或藥物治療,如仍不能排尿,應進行導尿。
產後最初幾天,新媽媽幾乎都有便秘的困擾。這是由於腸道和腹部肌肉鬆弛的緣故。所以,順產的新媽媽從分娩當天就可多補充液體和吃些青菜水果來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