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媽媽體內的9個月中要不斷地生長、發育,寶寶的營養從哪裏來呢?大家都能想象,一定是依靠媽媽身體中的營養物質。另一方麵,媽媽懷孕,身體的負擔加重,也需要足夠的營養供給。因此,準媽媽一定要使自己的身體裏有足夠的、為寶寶和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在寶寶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準媽媽對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另外,準媽媽孕期要多注意運動。孕期適度運動,對準媽媽和胎兒都有好處。
孕產期所需營養素
本節針對孕期準媽媽的各種營養需求,如何均衡攝取,介紹了準媽媽必備的營養素,以確保孕期母子的營養充足、全麵。既讓胎兒在優越的母體環境中健康發育,又讓準媽媽不再感到心慌、無所適從。
蛋白質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是胎兒生長發育的基本原料,有促進生長發育和修補組織的作用。機體的每一個細胞和所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參與。胎兒期各種器官功能的發育、兒童體格增長等生命活動,都是依靠體內組織蛋白質的合成與積累為基礎的,蛋白質對腦的發育尤為重要。
蛋白質還直接參與體內各種酶的催化作用、激素的生理調節作用、血紅蛋白的運載作用以及抗體的免疫作用等等。酶是人體新陳代謝活動的催化劑,沒有酶的參與,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激素對人的生長發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抗體能夠抵抗外來細菌和病毒的侵害。而酶、激素、抗體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蛋白質還參與合成遺傳基因,是人體遺傳基因的主要物質基礎。蛋白質還具有調節水精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的功能,也具有解毒、運輸營養物質的作用。很多營養素如鐵、維生素E等都是以蛋白質為載體進入人體的。蛋白質還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供應來源之一。每克蛋白質分解時可產生4千卡能量。
蛋白質的攝入量
在孕期蛋白質供給不足不僅會影響胎兒的身體和大腦的發育,也會增加妊娠期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在整個孕期準媽媽需在體內約保留1000克蛋白質,其中一半供胎兒發育所需,其餘分布於胎盤、子宮、羊水、乳腺和母體血液中。建議準媽媽在孕中期每日增加蛋白質15克,孕晚期每日增加25克。
蛋白質的來源
蛋白質的來源可以分為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兩大類,植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於豆類、堅果類、穀物類食物。
動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於畜禽肉、水產品、鮮乳類、蛋類。畜禽肉類和魚類的蛋白質含量較多,一般為15%-25%;蛋類含蛋白質11%-14%;幹豆類為20%-40%,是素食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品;奶類為1.5%-3.8%。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含蛋白質為35%以上,而且氨基酸的比例合理,富含糧食中較為缺乏的賴氨酸,同時含脂肪很低,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建議孕期多攝入豆製品,補充蛋白質,對於準媽媽來說,動物類蛋白和豆類蛋白的攝入比例應該相當,而且要搭配食用,使其相互補充,更好地滿足準媽媽需要。
脂肪的生理功能
脂肪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也是產生能量最高的營養素。1克脂肪在體內氧化可產生9千卡能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能量高1倍多。脂肪是構成人體器官和組織的重要部分,也是熱的不良導體,能防止體熱散失和阻止外熱傳到體內,有維持體溫恒定的作用。脂肪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良好溶劑,可幫助運載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能產生能量、輸送氧氣、促進血液凝固,並能產生前列腺素,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必需物質。脂肪還能夠減輕外界因素對人體重要器官的衝擊,保護人體並可轉化為能量。脂肪還有益於新細胞的形成,並能保持細胞膜的相對流動性,確保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脂肪對維持大腦的正常發育和神經功能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可提高腦細胞的活性,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還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此外,脂肪能產生特殊的香味,可以促進人的食欲。
脂肪中有一種化合物叫類脂,結構與油脂類似,包括磷脂、糖脂、膽固醇和脂蛋白等。類脂受食物脂肪含量的影響較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以膽固醇為例。膽固醇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它不但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還是合成類固醇激素和維生素D的原料,
對於防治兒童佝僂病有一定作用。有一種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可以清除血管壁上的膽固醇,有疏通血管、預防冠心病的作用。當然長期過量攝入會危害人的健康,但含量過低,引發結腸癌的可能就大一些。
脂肪的攝入量
妊娠過程中準媽媽增重2-4千克的脂肪。胎兒儲備的脂肪量是他體重的5%-15%。而且胎兒體內脂肪的增長,要到妊娠中期以後才開始,因此在孕早期過多攝入高能量和高脂肪,隻能使脂肪都長在母體身上,導致母親體重增長很快,胎兒卻比正常發育的孩子小。主要儲備時期應在孕中、孕晚期。孕中、孕晚期脂肪供給能量應占總膳食供給能量的20%-25%。尤其是妊娠的最後2個月,胎兒皮下脂肪開始大量蓄積,從20克劇增至350克,體內的脂肪也由10克增長到80克左右。因此越到妊娠晚期胎兒就越需要充足的脂肪。母親就應在孕晚期增加膳食脂肪的攝入,以保證胎兒所需。
脂肪的來源
烹調用油並不是膳食脂肪的唯一來源。脂肪的來源可以分為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兩大類。植物性脂肪含量較多的有植物油、豆油、橄欖油、菜籽油、豆製品等。含動物性脂肪較多的食物有各種動物內髒、肉類、蛋黃、動物油、奶製品等。
此外還有堅果類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開心果、鬆子等均含有較多的脂肪。穀類、蔬菜、水果中也含有微量的脂肪。
需要提醒的是在孕期增加植物性來源的脂肪更好,如大豆、芝麻、油菜籽、核桃、花生等不但不含膽固醇,而且能夠抑製小腸吸收來自動物食品中所含的膽固醇,同時含有豐富的必需脂肪酸,有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是供給生物能量的一種主要營養素,也是人類最經濟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能夠儲存和提供能量,提供的能量約占人體所消耗能量的60%。也可節約蛋白質,其作用是蛋白質、脂肪所不可取代的。
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3種元素組成的,主食中的澄粉分解成葡萄糖後,在細胞內與氧化合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放出能量供身體利用。
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來維持體溫,另一部分儲存三磷酸腺苷(ATP)中,進行心髒跳動、肌肉收縮等各種生理活動葡萄糖是神經係統的唯一能量來源,所以當攝入量過少時就會導致血糖過低,嚴重時可能會發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碳水化合物按照其結構可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單糖易溶於水,可以不經過消化液的作用而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常見的有葡萄糖和果糖。
雙糖常見的有蔗糖、麥芽搪、乳糖等,也易溶於水,經機體分解為單糖後可以被吸收利用。
多糖,常見的是澄粉,沒有甜昧,不易溶於水,經消化酶作用可分解為單糖,被人體吸收和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的主要運輸形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多糖(澄粉)和纖維素。多糖被降解為單糖後可被利用,而纖維素則隻有在具有纖維素酶的生物體內才能被降解和利用。在膳食熱量攝入不足時,盡管機體的脂肪組織和蛋白質會被分解以補充熱量的不足,但仍會出現生長停滯、體重下降等症狀,嚴重的可導致死亡。人類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給的熱量一般占總能量消耗的45%-80%,不少於總能量的45%才有利於人體的健康。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過低,脂肪熱量過高將會發生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