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寧波52個欠發達農村的分析
摘要:加速欠發達農村信息化進程,對於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論文在綜述現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切入點和路徑三個問題,結合對寧波市欠發達農村的調研,提出了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切入點模型和差異化路徑,最後,針對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現狀,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農村信息化模式切入點路徑建議
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自2005年起,中央1號文件連續6年強調農村信息化問題。農村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農村調整產業結構、降低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我國政府將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規劃到實施,從政策到基礎設施,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信息化在欠發達農村的擴散相對較慢,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現狀不容樂觀。
國內學者對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關注主要集中於兩個維度:一是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二是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從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維度來看,王遜、方德洲、龍從霞、邵魁德等人將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主要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歸納為:觀念滯後、資金投入不足、部門信息分割、農民及基層工作人員的信息素質和信息素養較差、農民收入水平、信息傳遞手段單一、信息資源分布不均、農村信息化人才缺乏、管理體製不健全、信息安全存在隱患,等等。
相應地,以上學者也針對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它們主要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加強信息隊伍建設,加強信息資源的本土化建設和資源整合,建立長效運行管理機製,加強信息服務體係建設,等等。除此之外,蘭建平強調要注意應用,切實提高欠發達地區信息網絡的整體應用水平。
農村信息化在不同區域間發展很不平衡,欠發達農村與發達農村的發展水平相差甚遠。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如何結合欠發達農村的實際情況,研究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切入點和路徑,對於加速欠發達農村信息化進程,解決農村信息化“最後一公裏”問題,縮小“數字鴻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欠發達鎮鄉村信息化建設現狀
(一)調研對象及問卷設計
筆者認為研究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切入點及路徑選擇,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典型的問題:(1)欠發達農村的信息化需求在哪裏?目前的研究表明,欠發達農村信息化主要通過相關政府部門的“推進”,而缺乏對欠發達農村信息化需求的挖掘和分析;(2)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切入點如何定位?良好的切入點無疑會推動欠發達農村全麵信息化建設。而當前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跟著政策走的傾向,缺乏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信息化的統籌係統規劃;(3)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路徑如何選擇?欠發達農村信息化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是一個不斷建設和完善的漫長過程。當前研究沒有指明欠發達農村信息化該沿著什麼樣的路徑進行建設。
筆者結合寧波市政府下發的《關於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扶持欠發達鎮鄉村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根據農村經濟收入、規模、地理位置等情況選擇寧波市2009-2012年重點扶持的268個欠發達鄉村中的52個行政村進行了村委會訪談,並隨機選擇各農村15名左右共計727個農民進行了個人問卷調查。
(二)寧波市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基本狀況
經數據統計分析,寧波市欠發達農村信息化現狀主要表現為:
(1)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從2001年起,中央各部門、各省市都圍繞建設農村信息服務站點自上而下地出台了一些項目和工程,在這些政府項目的推動下,全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的建設有了較大發展。近年來,在寧波市政府、寧波市信息產業局等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欠發達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網絡基礎設備建設逐年完善,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電視機、電話、手機等傳統信息化設備持有率分別達到89%、83%和79%;多數村委負責人反映,在“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的引導下,近三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家中購置了手機、電腦等,信息化基礎設備一直保持穩步增長。雖然農村家庭電腦擁有率還比較低,但已購置電腦的村民家中,80%以上已開通寬帶。
(2)農民信息化意識普遍較低。受文化程度、經濟條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製約,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對網絡的接觸並不多,導致他們對農村信息化的認識較少,在生產生活中的信息利用意識普遍較低。調查表明,近40%的村民未曾上過網,上網的村民大都時間較短;僅有6%的村民認為上網很有幫助,大部分村民無法確定網絡對他們是否有幫助,加上周邊的人在使用網絡時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而產生了某些負麵現象,使那些未接觸過網絡的村民對網絡產生了誤解。大多村民對網上交易、遠程培訓等信息化形式表現出漠然和無知;大多數村民認為上網可以消遣娛樂,隻有25%的村民認為通過上網可以了解農業農村的政策和信息。
(3)農民的信息需求層次不高。對於常年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來說,他們獲取信息的欲望不強烈,信息需求的層次也不高。有超過30%的村民表示不知道獲取什麼信息。而且村民的信息需求主要停留在通過傳統的方式如電視、宣傳欄、傳單等獲得生活百科、氣象預報等信息。
(4)信息化設備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村委幹部信息化素質不高、專業技能的缺失以及信息員的專業化程度偏低,導致農村信息服務站“有了硬件,沒有軟件”,有些村民對信息服務站的用途一點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有70%的村民沒有去過村裏的信息服務站,信息服務站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嚴重脫節。對於村民自有設備,其作用主要集中在看新聞、看電影等休閑娛樂活動,而僅有18%的村民會利用這些設備來做生意,31%的村民會用來查找信息,26%的村民會用來學習各類知識。雖然欠發達農村的信息化設施逐年完善,但對電腦、手機等新型信息設備的信息挖掘和利用還有待加強,設備利用率偏低,設備的用途尚未充分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