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年輕的產業,年輕的心態(1 / 1)

陳章良26歲當上了北大副教授,32歲成為北大生物係主任,34歲的時候是北大副校長,41歲又成為了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相信這在全中國是第一人。由於工作繁忙,陳章良的壓力也就比其他人要大得多。也正是這些壓力,讓他不分晝夜地忙著工作,隻要一天沒進實驗室,便會如同丟了一件心愛的東西般難受。

他始終都有一顆年輕的心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不應與社會隔絕。”

“我不喜歡生活在一個一成不變的社會裏。從美國回來後,我親身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生活在這樣一種變化的社會裏,生活在這樣一種時刻能夠感受到新氣象的社會裏,你會覺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你會因此覺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很大。”

陳章良是個精力極其充沛的人,他始終都保持著多年來養成的拚命工作的風格。在北大未名湖畔那座小小的實驗室裏,隻要不外出辦事,他每天都會工作12個小時,晚上12點之前,他實驗室的燈光永遠都是亮著的。為了使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陳章良也總是一如既往地堅持鍛煉,每天參加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他特別喜歡打排球,在北大任副教授時,他還是係教工排球代表隊的主攻手。有時周末,陳章良也會外出爬山。他說:“爬山可以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讓自己的心胸在大自然中變得更加純淨而開闊。”他體魄健壯,精力很充足,盡管每天隻睡5個小時,卻毫無一絲疲倦感。

陳章良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但他十分願意與社會各界接觸。1990年8月,陳章良推遲參加了在曼穀召開的一個學術研討會,利用這段時間,他前去參加了全國青聯會議。他說:“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不應與社會隔絕。”

陳章良也曾說:“我不喜歡生活在一個一成不變的社會裏。從美國回來後,我親身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生活在這樣一種變化的社會裏,生活在這樣一種時刻能夠感受到新氣象的社會裏,你會覺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你會因此覺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很大。”

如今,一直都有著“新世紀的大學沒有圍牆”的說法,一方麵是指大學生寬進嚴出,另一方麵則是說教授的研究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研究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陳章良正致力於基因藥物和農業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的研究,這是一項有益於民眾、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陳章良說:“知識經濟的發展為知識分子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科學家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有獨到的眼光和市場意識。”同時,陳章良也認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就如初升的朝陽,有著無限的生機。作為中國新一代留學生這個大集體的一員,陳章良還說:“現在,中國製定的鼓勵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的政策體係已經很完善,隻要繼續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化國家,中國一定會吸引大批的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後,陳章良又感慨地說:“農大有悠久的曆史和優良的傳統,是我國最好的農業大學,在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帶來的挑戰方麵應該有所作為。作為農大校長,我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將力爭使中國農業大學在中國農業發展方麵作出更大貢獻。”

陳章良,就是這樣一個真實、努力並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的名字幾乎就是生物工程領域的一種標識,意味著這個領域的走向。

李四光——地質力學的獨創者

李四光,一個出生農村貧寒家庭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不僅改變了自己家庭貧苦的狀況,更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做出了改變性的卓越貢獻。或許,李四光的一生就是為了鑽研,就是為了奉獻,就是為了“改變”,他用自己的一生將“偉大”二字刻就得鏗鏘有力。正所謂他早年所寫的一首詩: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遊。峰巒隱複見,環繞湘水頭。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山兮複何在,石跡耿千秋。

什麼是奉獻,什麼是忘我,什麼是老驥伏櫪,什麼是鞠躬盡瘁,什麼是死而後已,什麼是愛國赤誠,什麼是精神的榜樣?李四光一一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