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男,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風縣回龍山下一個叫作張家灣的貧苦小村子,在那裏,他度過了14年童年生活。或許正是這個古樸的農村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品質,以至於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良好品性。
生活的磨礪
“你別舂了,這種活兒不是像你這麼小的孩子能幹的。”
“我要吃飯,也要幫助你舂米。”
“我是順著荷葉先踩到藕,再用腳細心地分出藕路。順著它生長的方向,一腳一腳,一點一點地把泥踩去,讓藕露出來,小心別在藕節的地方把藕踩斷,這樣再想找到就費事了。”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他進行入學考試,在填寫報名表的時候,不小心將年齡填進了姓名欄中。可是,自己又沒有多餘的錢再買第二張報名表,這該怎麼辦呢?他靈機一動,將“十”變身為“李”,然後名字就變成了“李四”,“太土了”李四光心裏想著,不禁環顧四周,突然看到門上的牌匾上赫然寫著“光被四表”,他不禁暗自欣喜,於是在“四”後麵又添上了一個“光”字,給了自己一個好聽、有意義而且順利過關的“名字”。從此以後,“李四光”就成了他的名字,伴隨一生,流傳後世。
其實,李四光的聰明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小時候的李四光生活在貧苦的農村,在那裏,他生活了將近14年,艱苦的生活教給了他很多很多,也培養了他善於思考的品質。
在李四光很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僅靠父親微薄的教書收入和媽媽一人務農得來的食糧維生。而且其家中人口眾多,擁有兄弟姐妹7人和一位臥床不起的爺爺,所以,一家人生活得極其貧苦。
故此,從五六歲開始,懂事的李四光就知道心疼母親了。他每天除了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裏麵讀書、學習,更多的是想方設法地幫助母親做家務活。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李四光就爬起床來,用小提桶幫媽媽先將水缸裝滿;然後又上山砍柴,挑得滿滿的才回家去。除了這些,他還常幫媽媽舂米、推磨……其中許多都是小小年紀的李四光不能夠勝任的,但是李四光懂得運用智慧來對抗命運的考驗。比如說,李四光力氣小,舂米舂不動,他就用繩子綁在石杵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的時候,同時也用手使勁拉繩子,如此一來,石杵就運動了起來;又如采蓮藕充菜,一般的小朋友都是嘻哈玩鬧著,左一腳又一腳地尋找,通常半天隻能采到幾節斷藕,而李四光卻悉心探尋蓮藕的生長方向,然後依次采取,經常都能夠收獲完整鮮嫩的蓮藕;為了改善家中的條件,李四光製作一個釣鉤,不一會兒就釣出一條大魚;巧妙改造香椽殼,給小妹做個裝小零碎的香盒;妙手將竹子做成花燈,送給小弟做玩具……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艱苦的生活下,李四光沒有抱怨、痛苦,相反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將苦難的生活妝點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善於思考,礦石早緣
“你們說,為什麼這塊平地上會有這麼一塊大石頭呢?”
“哈哈哈!……石頭是從哪裏來的?本來就有的唄!”
“善於思考”是李四光的一大特點,不僅表現在生活中的家務活,在遊戲的時候,李四光也將自己的“思考”灑滿小小世界。
小時候,李四光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他常常會選擇躲在一塊非常大的石頭後麵。在這塊巨石的掩護下,小夥伴們便總是圍著石頭轉圈圈,好半天也難以找到他。
這塊石頭,伴隨著李四光童趣生活的同時,也使他的童心一片明淨,最重要的是將他引向了深入思考的神奇世界。圍著石頭玩的時間長了,李四光漸漸地產生了這樣的問題:這麼大塊的石頭,是從哪裏來的呢?
於是,他連忙問小夥伴們,不料,大家都覺得他的問題奇怪、無聊。可是,李四光卻不這麼認為,接著他又跑去向老師提問:“這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老師回答說:“這塊石頭恐怕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在我小的時候,它就已經在那兒了。”李四光繼續問:“那你知道是誰把它放到了這兒的麼?”老師想了想說:“聽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好像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吧。”李四光還是不明白,繼續追問:“這麼大的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那它應該把草地砸出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啊,可是為什麼它沒有陷進地裏麵去呢?”老師也納悶了,隻好說:“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李四光還是不死心,他又跑去問自己的父親,最終仍無結果。
就這樣,這個問題在李四光的心中生了根:草地都很平整,四周也沒有其他的石頭,為什麼這塊石頭會在這裏?為什麼這塊石頭沒有將字麵砸出一個大坑?它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是李四光認真思考所得來的,雖然他的童年比別人艱苦,但是他獲得的卻遠遠比別人多。或許是艱辛的家庭環境逼使他變得聰明能幹,也或許是淳樸的農村環境濡養了他的細心和聰慧,凡事有利就有弊,李四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