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英、美、日、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肆意進入中國境內,並進行著肆無忌憚的爭奪中國國土的鬥爭。後來,中國發起了很多反抗鬥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一些認識。天平天國革命運動後,洋務派興起,國內著名人士首次認識到了中國知識的貧乏,因而就標新將新學,辦起了許多新學堂。
李四光自幼就在父親的私塾裏麵讀書,長大後更是想要汲取知識的營養,於是在14歲那年,李四光毅然告別了父母,隻身到武昌高等小學堂進行求學。
走進學堂,努力學習
在新學堂裏,李四光如饑似渴的吮吸著新知識。
1902年的中國已經被外國人侵入太久,西方許多強大的國家都對我國的城市進行爭奪、搶占,武漢也不例外。在這樣一個尷尬時期,兩湖總督張之洞真知灼見,極力複興學問。在他心中,當時的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才”,所以,一定要“選真才,擇時用”,而且他認為“小學為當務之急”。於是,他在武昌開辦了一個高等小學堂,用來選拔、培養中國有用的人才。
李四光知道這個消息後,當然不願意放過這次機會。於是,他告訴了父母自己的心願。從父母口中,他得知父母早在他12歲的時候就想送他求學深造了,隻是源於家中實在沒有供他乘船、上學的經費。然而,這次孩子主動提了出來,父母說什麼也要支持他的決定。於是,父母夜裏商量好,第二天,父親就到處奔走,向親友借錢;母親也連夜給李四光縫製棉襖、準備行囊。
就這樣,父母就為李四光準備好了可供踏上求學路的一切。李四光不舍父母,然而,他毅然告別村莊,離開父母,踏上了追尋知識的道路。很快,李四光就來到了武昌,下船以後,他一邊問路,一邊趕路,很不容易才找到武昌高等小學堂的報名地。李四光激動不已,他顫抖著拿出了自己剩餘不多的錢買到了一張報名表,終於,在經曆了許多困難和意外之後,李四光順利報了名。
看著自己辛苦走過的路,看著父母為自己奔走湊集的錢,看著自己改寫成功的名字,李四光心中高興不已,充滿了希望。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雖然李四光在入學考試的時候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是主考官卻因為李四光是一個農村窮孩子而不太願意錄取他。好在學堂中有一位張先生不舍得放棄有才學的李四光,便極力向學堂當局推薦說:“這個孩子是我老師的兒子,自小就聰明好學,讀書非常用心……我們不該放棄這樣的人才啊。”在張先生的保薦之下,李四光才得以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學堂。
入學後,李四光得到了學生住宿、夥食、學習用品和每月六塊大洋的補給。於是,他高興地給父母寫信報喜。接著,就開始了他辛勤努力的學習生涯。學校裏麵開設的課程很多,包括讀經、修身、算術、中文、曆史、地理……,李四光把每一門功課都學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