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毛不拔——鐵公雞

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在《孟子·盡心》中記載著一件事:墨子反對戰爭,主張“兼愛”;楊朱反對墨子學說,主張“為我”。有一天,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你肯幹嗎?”楊朱回答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厘又說:“假如能,你肯幹嗎?”楊朱聽了,一聲不吭。

因此,孟子評論楊朱和墨子這兩位學者時說:“楊朱這個人,主張一切為自己,連拔(bá)下一根自己的汗毛以利天下,他都不幹,這也太過分了。墨子則與楊朱相反,他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就算將自身磨成粉末,隻要對天下有利,他也是願意幹的。”

“一毛不拔——鐵公雞”,用來比喻此人非常吝嗇小氣,過份愛惜財物。

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釋義】孔夫子:即孔子,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恥:把……當作恥辱。指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感到羞恥。

【例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自高自大、自以為是,遇到問題要做到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魯班門前掄大斧——不知天高地厚

【釋義】魯班:春秋時期的能工巧匠,被木匠、泥瓦匠等人奉為祖師。掄:用力揮動。諷刺人自高自大,竟在行家麵前顯示本領。

【例句】你跟他比百米賽跑?真是魯班門前掄大斧,不知天高地厚啊!他創下的記錄還沒有人打破過。

霸王舉鼎——力大無窮

【釋義】霸王:項羽,秦末人,力能舉鼎,勇猛異常,起兵反秦,自立為西楚霸王。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很重。形容人的力氣大,沒有窮盡。

【例句】別他看瘦瘦的,比起力氣來他可是霸王舉鼎,力大無窮啊!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釋義】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

【例句】扶貧辦主任對大家說:“這次捐款捐物支援災區,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希望大家盡最大努力,能多捐的就盡量多捐。”

程咬金上陣——三板斧

【釋義】程咬金是唐初大將,傳說他使板斧作戰,頭三斧非常厲害,後麵就不行了。比喻開始威猛,但後勁不足。也指本領不高,就那麼開頭幾下子。

【例句】別看他陣勢擺得挺大的,其實他是程咬金上陣,三板斧,也沒啥大本事,往後的局麵還得咱兄弟撐著。

朝廷爺吃煎餅——均(君)攤

【釋義】朝廷爺:指皇帝。君:皇帝。攤:本指擺開、鋪平,轉指分擔。指平均分擔或分配某物。

【例句】(趙慶裕說:)“打日本,這是個愛國的事情,就用不著多費口舌。讓我說,咱滿打滿算起來,朝廷爺吃煎餅,均(君)攤好了。”(劉江《太行風雲》)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釋義】章:文章。形容有學問的人說話有才能或寫文章思路敏捷。

【例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才華橫溢(yì),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說起話來也是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釋義】當兵的人不去理會秀才講的大道理。指在不講理的人麵前,有理也講不明白。

【例句】你不要跟他費口舌了,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快走吧!今天算咱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