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成功隻需要拿來精髓3(1 / 3)

相對論鼻祖——愛因斯坦

一個人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一生,關鍵要看他自己怎樣麵對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大千世界?

你聽說過“相對論”嗎?你了解相對論鼻祖愛因斯坦的故事嗎?讀了下麵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還要學會單純地享受工作和生活,這樣才無悔於自己的一生。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愚蠢,舉止遲鈍又怕羞,連說話也支支吾吾,父母認為他的智能不及平常人,學校裏的教師也對他搖頭表示絕望,叫他是“笨蛋”,認為沒法子教育。可是誰又想得到這麼一個奇笨無比的孩子,竟被全世界公認為當代傑出的聰明偉人、古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呢?

翻遍人類史冊,像愛因斯坦這樣“平地一聲雷”般著名於世界的,確實是非常罕見。最值得驚異的是,以一個“數學教授”的地位,竟能如此“走紅”,成為全球報章刊物的重要資料;以“科學家”身份,竟能像拳王喬路易般聞名遐邇;說出來誰會相信?但事實上不得不信啊!可是,更稀奇的事還有呢。愛因斯坦的名字雖早已“紅得發紫”,可是他自己竟然“還不知道”,直到後來他才突然“發覺”了,在答複記者詢問時,還是說“成名”得連他自己都“莫名其妙”。

當我們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時,至少可以領悟到這位大數學家“古怪”思想的一部分。可是對愛因斯坦來說,沒有一件事物可使他過分“喜愛”,而且他也不過分“憎惡”哪一件事物。大多數人都急切追求名聲、富貴或奢華,他都看得非常輕淡。據說有一次,某艘輪船的船長為了優待愛因斯坦,特地讓出全船最精美的房間等候他,誰想到竟然被嚴辭拒絕了。他不願意接受這種優待,而情願睡在最下等的艙裏。

不過,愛因斯坦的遭遇真是不幸極了,亡命在國外,有一段時間住在比利時。他的財產全被充公,家門上了鎖,還有一位警探每夜睡在他的床邊,隻因為他是猶太人。

當他接受美國紐約普林斯頓大學聘請前往講學時,為了避免記者訪問的麻煩,預選囑咐朋友在船尚未到岸以前,先行半途秘密地以駁船接去換汽車開到學校。雖然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的書籍至少出版了九百冊以上,但據愛因斯坦自己說,能夠真正了解“相對論”的,卻隻有十二人。

愛因斯坦曾用這麼簡明的例子解釋“相對論”:一個美麗的姑娘伴你坐一小時,你會覺得好像隻有一分鍾那麼短暫;要是你對著火爐坐上一分鍾呢?你會覺得有一小時那麼久了。初聽起來,好象是對了,那就是相對性。其實,讓我們實驗一次就明白了,誰都願意和美人對坐,而不願意坐在火爐上。

愛因斯坦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太太,還替他生了兩個聰明的孩子。

最有趣的是,愛因斯坦夫人卻不懂他的“相對論”;不過,她懂得應該怎樣做太太,應該如何侍奉丈夫。

比如,當她邀請朋友在家聚會時,想要求丈夫也參與她們的盛會,但愛因斯坦往往會粗聲回答:“不!不!我不能去,我不能忍受這樣的騷擾,我要立刻離開。”

這時,太太就會耐心地等他發怒完畢,再用幾句好話使他服服貼貼地下樓參與她們的聚會。他呢,也可因此得到最舒適的休息。

據愛因斯坦太太說:丈夫在思想是極願遵守秩序的,但在日常生活上,他倒願意“隨便”而不願受拘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喜歡哪時就做哪時做。愛因斯坦替自己立下兩條規則:一條是:無論什麼規則都不要;另一條是:不為任何人的意見所支配。

愛因斯坦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平常總是穿著一套不整齊的舊衣服,不常戴帽子,在浴室裏常吹著口哨或哼著歌。他雖然打算解決繁複的“宇宙之謎”,但他認為不能將人生弄得過分複雜,所以,他在洗澡後刮胡子時,不用刮麵香皂而用洗澡肥皂。他認為用兩種肥皂真是浪費。

愛因斯坦確實是一個極會享受快樂的人。他的快樂主張,便是一種很好的哲學,也許還勝過“相對論”。因為他快樂,不需要從任何人身上取得好處,他輕視金錢、名聲或禮讚,可是他知道,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樂,在小提琴上或劃船上也可以尋求到快樂。

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有成功者、有失敗者;有平庸者、有偉人,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生,關鍵要看他自己怎樣麵對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失敗了,他怎樣麵對自己的未來?

挑戰人生極限的帕蒂·威爾遜

因為人生中具有“失敗”,所以才顯得更加輝煌!

與其湊成那既無失敗又無成功的人生,我寧願選擇有失敗也有挑戰的人生。

當你看到這句話時,第一個想法就是說這句話的主人要麼是個白癡,要麼就是個精神裂變者,這種想法也並非沒有道理:整個人生平平安安,無風無浪不是挺好嗎?難道有人願意去和失敗親吻?

帕蒂·威爾遜出生在美國西部一座小城市,她的家庭是中產階級,她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童年。13歲那年,不幸降臨在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身上,她被告知患上了先天性遺傳癲癇病。沉重的打擊讓她臉上原先燦爛的笑容消失了。難得的是,帕蒂有一個偉大的父親。父親為使她不因此而消極對待人生,作了很多努力。因為他知道,帕蒂很可能會被別人歧視,有人會以癲癇病為理由而不肯雇傭她。如果帕蒂沒有一個積極進取的自我形象,可能什麼也幹不成。所以父親告訴她,她能夠和別人一樣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態度戰勝病魔。

有一天,帕蒂的父親駕駛汽車上班時,發現一位跑步者。他上身穿著運動衫,腳下穿著一雙馬蹄形的奇怪鞋子。帕蒂的父親停住車,走上前去探問。

跑步的人叫皮特·斯特拉德,一生下來就沒有腳。長大後,定做了一雙馬蹄形的特製跑鞋,從此,他學會了跑步。

帕蒂的父親深受感動,“這樣的人都能跑,我也能跑!”他下定決心要教給帕蒂,使她明白,她同樣也能獲得成功。僅僅因為有癲癇病,就得永遠處於逆境中的道理是不能成立的。為了讓她有信心,父親每天清晨去跑步。不久帕蒂也產生了興趣,便跟父親一起跑了起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父女倆每天清晨起來都練跑步。

對跑步興趣越來越濃的帕蒂開始樂觀起來,她有了更遠大的想法和目標。怎樣能使患癲癇病的患者和健康人一樣工作呢?如果我在這方麵做得更好,不是就可以給那些病殘者以鼓舞嗎?

帕蒂首先調查了女子馬拉鬆長跑紀錄,然後確定打破這個紀錄的目標。她認為隻要有充分的信念,目標就能達到。而且作出決定,為了那些被癲癇病折磨的人,即使作出犧牲也要實現目標。

帕蒂開始給製定係統的訓練計劃和分期的訓練目標。她決心在高中一年級結束時,完成640公裏的距離,到高二結束時,她要橫穿美國,跑到華盛頓去,和總統握手,慶祝畢業!

帕蒂最初跑640公裏的目標曾被人們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她每天早晨大約跑1小時,始終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所以第2年,她大大提高了指標。

那個時候,有很多人被她的行動所感動。出版社出版了《跑啊,帕蒂,跑啊!》的書。高二結束時,帕蒂作好了更遠的長跑的準備。

開始起跑的那天,同學們在馬路上樹起一個大標語牌,上麵用紅筆寫著:“前進,帕蒂,前進!”學校的軍樂隊也出動了,演奏著預祝帕蒂成功的樂曲。

“前麵有高山,但是我不灰心,我要翻越它前進。我要找到通路,我要挖掘通路,我要直達目的地!”同學們和帕蒂一起宣誓。

於是出發了!珀蒂離開起點踏出了最初的幾步,接著越過十字路口,跑過了最初的1公裏……帕蒂的母親,拉開一點距離在後麵開車緊跟著。她是帕蒂的“護士”,一旦帕蒂犯病,可以馬上給帕蒂喂藥。車尾上寫著:帕蒂·威爾遜,世界女子馬拉鬆最長距離紀錄保持者。從加裏弗尼亞到俄勒岡。這次她成功地跑完46公裏。但是,這次跑步,帕蒂的凍裂傷深至骨頭,迫使帕蒂減少運動量,但裂傷仍未好轉,她的腳經常疼得要命。父母把她帶到醫院急救室,暗中祈禱傷勢不要太重。醫生給帕蒂拍了X光片,發現是腳骨骨折。一位醫生說:“最好不要讓她再跑下去了,否則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帕蒂知道,等待她跑完全程的有幾千人。她一遍一遍對自己說:“你已出發,你已獻身,你已發誓,你已前進!”於是她固執地說:“大夫,如果用綁帶將骨折部位固定住,不是可以跑下去嗎?”醫生回答說:“不行,這樣會發生水腫。”“水腫不就是皮膚下麵積水嗎?我媽媽是個護士,讓她用注射器抽出積水不就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