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大學生老板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舊式企業式組織也在新科技的發展中受到衝擊,應運而生的是嶄新多樣的工作職場和工作方式。人們花在傳統工作環境以外的時間越來越多,正在竭力掙脫企業規範的束縛。
也就是說,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其根本原因是,人們的工作領域和生活領域之間,幾乎越來越毫無縫隙地緊密連結在一起。比如,你可以一邊聆聽流行音樂,一邊穿著睡衣工作;或者你想邊旅行邊“上班”和“開會”等等。
值得欣慰和發揚的是,新時代大學生當老板的現象不斷湧現。在校生做推銷員、當家教已經被視為“小兒科”,而進行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項目的投資和創業也已司空見慣。大學生當老板,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事實上,做老板並沒有統一的模式。曾幾何時,創業英雄多是社會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大富豪,如李嘉誠、王永慶、鬆下幸之助等。但如今時代變了,創業英雄也出現在了校園裏,那些“兩手空空”的二十幾歲的百萬富豪,年紀輕輕靠高科技致富的例子,已屢見不鮮。如比爾·蓋茨,就是在哈佛中就已開始創業的新一代富豪。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可不提被譽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高科技公司的清華園視美樂公司。
從1908年清華大學成功舉辦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以來,清華園內就掀起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視美樂的大屏幕投影儀。除此以外,比較有影響力的4個項目分別是,網貝小組的商務模型,慧聲小組的便攜式聽力診斷儀,邁齊小組的微醫係統和博創小組的生物醫療成型儀。
視美樂是清華大學在校大學生邱虹雲、王科和徐中於1999年5月創辦的,其全名是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其最初的注冊資金是通過東挪西借籌集到的。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隨後注入了250萬元的風險投資。公司的主打產品是“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
和任何一個成功企業一樣,視美樂的創業階段也是十分艱難的。三個創始人在學習之餘,努力購置設備、做市場調查、研製產品。像當年誕生“微軟”和成就比爾·蓋茨一樣,公司最初的辦公地點是一間學生宿舍,後來又搬到一間學生活動室。在第6次搬動之後,視美樂才最終擁有了清華科技園幾套真正的辦公室,以及一個1000多平米的技發中心。最重要的是,這時候的視美樂,已經擁有了40多名開發人員。
科技和知識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懈努力下,這個白手起家辦起來的公司,在短短的10個月時間裏,就已成為一家擁有3300萬元資產的巨額企業。2000年4月25日,視美樂公司對外宣布,他們已經和國內著名家電企業澳柯瑪集團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資產也從最初的50萬元注冊資金增長為3300萬元。
原來,這家大學生創辦的公司引起了青島高新技術企業澳柯瑪集團董事長魯群生的關注。了解視美樂的技術後,他被它的廣闊市場前景所吸引。因為視美樂的多媒體大屏幕可以替代傳統彩電,並能廣泛應用於眾多領域,所以有著強大的競爭力。而且由於利用高科技,完成了設計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當時國內市場上還沒有其他企業能夠自行生產。在廣闊前景和巨大利潤的推動下,澳柯瑪集團搶先拍出了3000萬元,與視美樂公司共同組建了新的公司——北京澳柯瑪視美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
不管“視美樂”以後的道路如何,它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市場和企業模式,是對傳統的衝擊。如今的大學生已不再滿足於象牙塔裏的固定模式,他們將“當老板”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嚐試,將自己的創造性設想付諸於實踐。他們不僅有做老板的獨立意識與實幹精神,更具有對產業、科學與人生價值的思考以及開拓新領域、開發新產業的勇氣和智慧。
這就是新時代的職業生涯觀念,年輕的一代不再期待任何安全穩定的工作,他們對於工作及生活的觀念與上一代人的大相徑庭。挑戰傳統,積極創新,這正是新時代所需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