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惡露是胎盤的內膜組織,屬於產後正常的現象,持續4-6周。因時間的不同,惡露的量和成分也會改變,醫護人員往往通過觀察惡露的性質、氣味、量及持續時間來判斷是否正常。若量多或惡露持續時間長且為膿性、有臭味,就是子宮腔內受到感染;如果伴有大量
出血,子宮大而軟,則顯示子宮可能恢複不良。
產後惡露的護理要點
1環形方向按摩腹部子宮位置,讓惡露能夠順利排出。
2大、小便以後用溫水衝洗會陰,擦拭時務必由前往後擦拭或直接按壓拭幹,勿來回擦拭。
3衝洗時水流不可太強或過於用力衝洗,建議采用衛生護墊,不宜用棉球,剛開始約1小時更換1次,之後2-3小時更換即可。更換衛生護墊時,由前往後拿掉,以防細菌汙染陰道。
4手不要直接碰觸會陰部位,以免感染。
乳房脹痛
新媽媽會在產後第三天開始分泌乳汁,乳房在分泌乳汁之前,會比較腫脹飽滿而有沉重下垂的感覺,如果一開始就哺喂母乳,很少會有乳脹。
乳房脹痛的護理要點:
1如果乳脹嚴重,乳頭變硬,每次喂奶前應先熱敷、按摩乳頭,擠出一些奶水,使乳暈周圍變軟,方便孩子吸吮。
2如果孩子吃奶情況不理想,很可能是喂奶姿勢不當,應該讓他含住整個乳暈,而不是隻含乳頭部分。
3如果哺喂母乳後,仍感覺乳房脹痛,非常不適,可以使用吸奶器擠出過多的乳汁。
4在兩餐喂奶間隔時間,可以用冷敷或冰敷來減輕疼痛。
5如果無法直接哺喂孩子,應該將奶水擠出,維持泌乳功能。
6如有乳頭破皮或水皰,可在傷口塗抹乳汁;如破皮嚴重,可停喂1-2兩次,但要擠出乳汁。
7要退奶的媽媽應該少吃魚、湯汁,減少水分攝取,並可穿緊一點的胸罩,以免乳脹。
產後感染
產後感染的原因除了母體產前貧血,主要還是因為在分娩過程中,產道、會陰傷口受到感染以及失血所導致,也有可能因為泌尿道或乳腺發炎等非分娩直接造成的發熱感染。如果新媽媽會陰、陰道感染,除了發熱之外,患部會有紅腫、熱痛,會陰縫合處可能出現膿性分泌物。如果是子宮內膜炎,患者除了會有子宮壓痛感外,還會持續出現血性惡露和分泌物。如果是盆腔蜂窩組織炎,病人除了在下腹與陰道會有壓痛外,陰道內側有腫塊,子宮會因附近的韌帶、組織發炎而腫脹。
如果新媽媽感染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常會因為傷口疼痛而不敢小便而引起小便疼痛、尿頻、血尿等不適。
產後感染的護理要點:
1注意傷口清潔,清洗會陰部時,可以在水中加碘。
2常下床行走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3產後24小時即可用熱水坐浴,幫助血液循環。方法是準備一個澡盆,放半盆水,坐泡在水中,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鍾,泡至傷口愈合為止。浸泡前後要先清洗會陰。
4如果有感染的情況,要以淋浴的方式洗澡。
5有尿意就立刻排出,以免憋尿加重感染。
產後排尿
正常情況下,新媽媽在分娩後2-4小時會排尿。另外,由於利尿作用,在產後12-24小時排尿會大為增加。如果產後4小時仍沒有排尿,就必須請醫護人員協助解決,因為尿液滯留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且漲滿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宮移位,影響子宮收縮,甚至造成子宮出血。產後排尿不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膀胱和尿道因分娩而受傷、水腫,新媽媽無法感覺膀胱滿了;另一個原因則是會陰傷口疼痛及腹內壓減少,造成小便困難或有解不幹淨的感覺。
產後排尿的護理要點:
1為了剌激排尿以及避免使用導尿管,讓新媽媽每15-20分鍾收縮和放鬆骨盆肌肉5次。
2下床排尿前,要先吃點東西才能恢複體力,以免暈倒在廁所。
3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快,站起來的時候動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來。
4如果使用導尿管,衛生護墊要經常更換,3-4小時更換一次,同時清洗會陰部。
5多喝水。
產後排便
新媽媽應該在產後2-3天內排便,但是由於黃體素影響腸肌鬆弛,或是腹內壓力減小,很多新媽媽產後第一次排便的時間往往會延後,尤其是因為準備分娩而沒有正常飲食的新媽
媽,
更容易造成排便不順。
產後排便的護理要點:
1為了避免排便時用力過度,應多喝水,多吃新鮮水果,有條件的話要多吃全麥或糙米食品。
2常下床行走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3避免忍便或延遲排便的時間,以免導致便秘。
4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5避免油膩的食物。
6如果有便秘情況,可根據醫生指導使用口服瀉藥或軟便藥。
7排便之後,使用清水由前往後清洗幹淨。
下床眩暈
分娩後應盡量臥床休息,除了極少數的初產婦因產道嚴重裂傷而必須臥床24小時外,順產的媽媽在產後即可下床活動,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下床眩暈的護理要點
1為安全起見,新媽媽第一次下床,應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伴協助,下床前先在床頭坐5分鍾,確定沒有不舒服再起身。
2下床排便前,要先吃點東西恢複體力,以免暈倒在廁所。
3上廁所的時間如果較久,站起來動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來。
4如果新媽媽有頭暈現象,要讓她立刻坐下來,把頭向前放低,在原地休息。
5給新媽媽喝點熱水,觀察她的臉色,等到血色恢複了,再回到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