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是指產程延長,通常宮頸擴張的時間因人而異,但初產婦的宮頸擴張時間平均比經產婦長,需14-16小時,超過20小時稱為產程遲滯。
順產後如何護理
新媽媽繼續在產房觀察2小時
胎兒娩出後,助產士要給胎兒處理臍帶、測量身長及頭的各徑線、稱體重、在胎兒病曆上打母親拇指印和胎兒足印。分娩後,新媽媽要在產房內觀察2小時,觀察其是否會出血。每半小時按壓子宮1次,以促進子宮收縮和觀察出血情況。並且讓孩子與母親皮膚接觸半小時以上,吸吮乳頭。然後新媽媽才出產房,回病房休養。
回到病房後,新媽媽還需做什麼
1.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有些新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會心花怒放,情緒高漲;還有一些新媽媽因孩子性別或孩子有不好情況時情緒低落,甚至沮喪,這都會影響子宮收縮,引起產後出血。
2.要好好休息。分娩是體力消耗較大的過程,新媽媽會感到疲倦,會不知不覺地睡意襲來,這時要抓緊時間休息,可閉目養神或打個盹兒,但不要熟睡,因為你還要照顧孩子,要給孩子喂初乳。
3.要進行母乳喂養。孩子出生後半小時內就要給孩子喂第一次母乳,同時跟孩子進行皮膚接觸。這樣有利於刺激乳腺分泌,對母親子宮的恢複很有好處。
4.注意觀察出血情況。分娩後2小時內在分娩室觀察,此期間最易出血,所以特別要注意,分娩後2-24小時在病房觀察,如仍有出血,你可自己按摩子宮,能減少出血。分娩當天會陰傷口和子宮收縮會引起疼痛,可采取仰臥位休息。
5.注意飲食。分娩過後會感到饑腸轆轆,可吃些不刺激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紅糖小米粥、紅棗大米粥、雞湯麵條、鯽魚湯麵條、煮雞蛋等。吃過食物後可美美地睡上一覺。
6.要及時大小便。順產的新媽媽,分娩後4小時就要排尿,產後6小時需要再次排尿,24-48小時排大便。
7.盡早活動。產後就要在床上活動,如翻身、抬腿、收腹、提肛等,順產8-12小時即可下床活動。
剖宮產後如何護理
剖宮產分娩後,因體質關係,有些準媽媽的瘢痕會越長越大,還會有瘙癢的困擾,處理上十分棘手。這種情況下手術後不久應該使用矽膠片,以減少蟹腳腫瘢痕疙瘩發生。由於手術傷口範圍較大,皮膚的傷口在手術後5-7日即可拆線或去除皮膚夾,也有的醫院進行可吸收線皮內縫合,不需拆線。但是,完全恢複的時間需要4-6個星期。
術後應該多翻身
產後宜多做翻身動作,促進麻痹的腸肌蠕動功能及早恢複,使腸道內的氣體盡快排出。
保持腹部切口清潔
手術後2周內,要避免沾濕腹部的傷口,應該禁止全身的淋浴,而采用擦浴,在此之後可以淋浴,但惡露未排幹淨之前一定要禁止盆浴;傷口未愈合前請勿弄濕或弄髒,萬一弄濕的話,必須立即擦幹,並塗上優碘。每天衝洗外陰1-2次,注意不要讓髒水進入陰道;傷口較平的人使用透氣紙膠帶,若是易過敏、瘢痕體質的新媽媽,則可按醫師指示,使用矽膠。
盡量早下床活動
不要以傷口疼痛為借口逃避運動。隻要體力允許,產後應該盡早下床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量。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腸蠕動的功能,促進子宮複位,而且還可避免發生腸粘連、血栓性靜脈炎、下肢血栓的發生。下床時先行側臥,以手支撐身體起床,避免直接用腹部力量坐起,影響傷口恢複。在咳嗽、笑、下床前,要用手及束腹帶固定傷口部位。
要盡早順暢排尿
在拔除尿管後,要多喝些水,稍有尿意就要試著去解小便。新媽媽第一次排尿可能會稍有不適,要多喝水,多解小便,慢慢就會適應。還要注意排尿一定要順暢,如果一點點擠著尿就是膀胱功能還沒恢複好,需要重新插尿管,在使膀胱功能恢複之後就可以順利排尿了。
忌食脹氣食物
剖宮產術後約24小時,胃腸功能才會逐漸恢複,待胃腸功能恢複後,應該進食流食1天,如蛋湯、米湯,忌食牛奶、豆漿、蔗糖類甜食、水果等脹氣食物。腸道氣體排通後,改用半流質食物1-2天,如稀粥、湯麵、餛飩等,然後再轉為普通飲食。
躺著的姿勢
術後回到病房的新媽媽需要頭偏向一側,去枕平臥。去枕平臥的原因是大多數剖宮產手術選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術後去枕平臥可以預防頭痛;同時,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還可以預防嘔吐物的誤吸。護士會將尿管引流袋及輸液管妥善固定在合適的位置,並在新媽媽臀下墊好衛生巾,還會定時為新媽媽按摩子宮,觀察子宮收縮和陰道流血情況。
腹部放置沙袋
有時護士會在新媽媽的腹部放置一個沙袋,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腹部傷口的滲血。護士會按規定每隔一段時間為新媽媽測量血壓,查看麵色,測量脈搏和體溫,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小便的顏色,尿量的多少,尿管是不是通暢等等,並將這些情況記錄下來。
堅持補液
防止血液濃縮、血栓形成。新媽媽在分娩期內消耗多、進食少、血液濃縮,加之孕期血液呈高凝狀,故易形成血栓,誘發肺栓塞,導致猝死。故術後三天內應常輸液,補足水分。
及時哺乳
寶寶餓了,護士會把寶寶抱給媽媽,媽媽一定要將最珍貴的初乳喂給寶寶。這是值得回味的經曆,留給寶寶也留給自己。寶寶的吸吮還可以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子宮出血,使傷口盡快複原。
產後新媽媽的身體調養
產後的生理變化有很多,在順產方麵,需要特別照顧的情況有惡露、排便、感染、乳房脹痛、產後痛與下床眩暈等。
產後惡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