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評析】實施科技興省戰略後,江蘇在振興經濟、推進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取得了一係列實質性進展,1994年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到38.2%,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機製逐步形成,科技實力明顯增強。而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自身科技戰略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首先是鍛煉了科研隊伍,一批科技戰略的研究團隊逐漸形成,當時的課題成員,現在都已成為研究部門的中堅力量甚至走上了領導崗位。二是確立了以研究為重點的發展思路,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水平不斷提高,為日後承擔科技發展規劃、創新型省份建設、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等戰略性研究課題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確立了良好形象。此次課題的出色完成,為情報所特別是研究工作贏得了口碑,在同行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與同行的交流合作日漸增多,為江蘇科技發展所作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研究科技體製改革

擔當政府決策智庫張玉賦30年來,江蘇的科技體製改革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2000年前後的科研院所改革轉製工作得到國家科技部的好評,成為全國學習的典範。而在最近的新一輪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中,江蘇和北京是全國僅有的兩家地方代表,成為國家科技體製改革有關工作機構的成員單位。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作為江蘇省科學技術廳的直屬事業單位,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和跟蹤研究科技體製改革,為省科技廳、省政府提供決策支撐服務。特別是在2000年前後開展的科研院所改革轉製研究,以及最近開展的新一輪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研究,省情報所都全麵參與,為推動全省科技體製改革作出了應有貢獻。

為科研院所改革立下汗馬功勞

199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1997年國家科委製發《關於加快深化地方科技體製改革實施工作若幹意見》之後,國家對部屬242個獨立科研機構實現企業化改革,江蘇省科技體製改革進入科研機構結構調整、人才分流和機製轉變的攻堅階段,其核心是實行改革轉製。

這是一項係統工程,牽涉麵廣,任務艱巨,影響深遠,關係到國家的發展、科研機構的命運和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此次改革雖然大的方向、大的目標國家已經明確,但如何結合江蘇的實際,選擇怎樣的實現模式,需要製定哪些方麵的政策措施,還有待研究和解決。為此,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積極提出要圍繞此次科研機構改革,注重頂層設計,加強相關研究。省科技廳在選擇一批省屬科研院所作為改革試點的同時,於1998年設立了“江蘇省省屬科研院所結構調整與定位轉製實施方案研究”重點軟科學項目,分管廳領導掛帥,委托情報所研究人員組成核心研究小組。

軟科學研究聚焦改革重大問題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戰略研究業務曾經有輝煌的過去,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創收壓力等客觀因素製約,戰略研究力量有所削弱,在接受科研院所改革轉製重大問題研究這一艱巨任務的同時,深感擔子重、壓力大。但省情報所有著開拓進取的良好傳統,勇於迎接新的挑戰。

這時組建強有力的研究班子、製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是當務之急。考慮到與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在長期工作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而且它們又是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智囊,聯合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共同組建起小核心大外圍的研究班子不失為良策。在廳科研機構和條件處指導下,情報所擔當起核心,負責項目工作方案製定、組織開展研究、執筆研究報告以及項目的日常管理。

班子搭建後,研究小組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和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理清思路,著手製訂工作方案。大家認識到此次改革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將是科技體製改革曆史上的裏程碑,麵臨的問題多,改革難度大、力度大,除認真研究國家242個院所先期進行的企業化改革做法以外,要係統研究和全麵吸收一切可以借鑒的做法和經驗,包括吸收國有企業改製的成功做法,借鑒國外科研機構體係建設和非營利機構建設經驗,最後提出操作性強的改革方案,為出台指導性文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