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體製
南朝軍隊體製,主要分為中軍、外軍兩部分。
中軍又稱內軍。南朝中軍以六軍為主,即領軍、護軍、左衛、右衛、驍騎、遊擊六將軍所統軍隊。此外,有左、右、前、後四將軍,稱為四軍。宋武帝劉裕曾恢複屯騎、步兵(梁為步騎)、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所統軍隊,以擴大宿衛宮城及京都的兵力。還有虎賁中郎將、冗從仆射、羽林監所統軍隊,謂之三將。蕭梁曾改驍騎將軍為雲騎將軍、遊擊將軍為遊騎將軍,另置左、右驍騎將軍,左、右遊擊將軍,位在雲騎、遊騎將軍之上。上述諸軍皆為中軍,但六軍是中軍主力。中軍中的左、右衛宿衛宮闕,其餘眾軍平時保衛京師,戰時出兵征討。宋武帝曾下令:“有征討悉配以台見軍隊,行還複舊。”所謂“台見軍隊”,主要是指中軍。南朝中軍兵力總數不見記載,但從多次出兵數量看,最多當不過10萬人左右。南朝中軍實力遠不如魏晉中軍,甚至不如南朝某些大州都督所擁有的兵力,這也正是南朝內輕外重政治軍事形勢的特點。
六軍中的領軍將軍,是中軍首領,資曆名望輕些的為中領軍。史稱:“領軍將軍一人,掌內軍。”齊、梁、陳各代大體如此。領軍將軍權力很大,南朝人稱其為“端戎”。
南朝太子東宮宿衛兵,由太子左衛率、太子右衛率所統兵。劉裕曾增置太子屯騎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軍校尉共21人,太子虎賁中郎將10人,殿中將軍10人,他們或領兵,或為太子身邊的高級侍從武官,以加強東宮防衛,保衛皇位合法的繼承人。宋代東宮宿衛兵數量多時有萬餘人。東宮設太子詹事,職比尚書令和領軍將軍,總管東宮軍政,統率東宮宿衛兵。宋世曾規定,東官兵不得入台城。東官兵由太子直接掌管,不隸領軍。但朝廷有事出征,可以征調。
南朝外軍,即各地都督所統軍隊及地方州郡兵。沿東晉舊製,南朝都督幾乎遍布於全國,揚、南徐、南兗、徐、兗、青、冀、豫、荊、江、湘、雍、梁、秦、交、廣、益、司等州都曾置都督。南朝都督所轄少則一、二州,多則八、九州,最多者至十六州。凡都督皆領兵,有些都督擁有軍隊數量十分可觀,所以當時人說:“群蕃嶽峙,銳卒精旅,動有萬數。”南朝都督皆兼任刺史,既總數州軍事,又總民政,獨攬一方大權。各地都督軍隊總數當為中軍數的若幹倍,有時某一都督統兵多者,也可超過中軍數。南朝外軍兵力除布防在與北朝接壤的沿邊鎮戍外,內地主要分布在荊、揚、南徐等州。荊州駐紮重兵,以接應南北爭奪的襄樊前線,揚、南徐二州為京都兩翼,其雄厚兵力則為拱衛首都建康。南朝都督由中央任命,君主當然有對其征召調遣的權力,對他們也還有一些具體的限製。如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間,曾命令。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施行。”都督概兼刺史,這自然是對都督的限製。但南朝某些都督軍隊實力既超過中軍,又獨擅一方軍政大權,完全有條件抗命不遵,乃至起兵謀叛。南朝齊、梁兩代開國君主都是憑借方鎮軍隊起事,奪得皇帝寶座的。
中央以六軍中的護軍將軍總統都督外軍,資曆名望較輕的為中護軍。史稱:“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又說:“今護軍總方伯。”因此,護軍將軍權力也很大,當時謂之“總戎一。但中央對外軍的調遣,一般通過皇帝下詔,而護軍將軍直接指揮都督軍隊的記載不甚明顯。
州郡兵是州、郡所領軍隊,屬地方軍。南朝時期,州、郡皆有兵。宋初,北魏犯境,弘農郡太守竇應明曾率郡兵500人參與抵抗。宋元嘉末,孝武帝亦曾令州郡“並出兵”討伐叛逆。南齊時,曾發南康、廬陵、始興郡兵征交州。各州、郡根據大小領兵不等。州、郡無權擅自出兵,受所隸都督節製,有戰事時直接聽命於中央。
南朝中外諸軍的領導權總歸於皇帝。征發調遣時,皇帝頒詔,尚書下符。南朝尚書八座中有五兵尚書一人,專總兵事。尚書諸曹郎中有中兵、外兵等曹。宋代雖曾一度廢五兵尚書,但中兵、外兵曹郎仍設置。中軍、外軍、東官兵,中央都有權調遣。南朝除皇帝而外,總領中外一切軍隊的職位,叫都督中外諸軍事,凡任此職的可以調遣中外各軍。南朝開國之君,都曾在前朝任此職務,因而憑借軍權爭得皇位。
兵役製度
南朝通行的兵役製度是世兵製、征兵製和募兵製並用。南朝世兵稱為軍戶,仍與普通民戶分立戶籍,軍府統轄,軍戶不經放免,子弟要世代為兵。但由於長期的戰爭消耗、士兵逃亡、私家分割等原因,南朝世兵的數量日漸減少。再者,由於軍戶的低賤身份,使其戰鬥力日見低落。世兵數量的減少和戰鬥力的低下,反映了南朝世兵製的衰落。因此,南朝兵士來源不得不以征兵與募兵進行補充。征兵即征發民丁為兵。南朝曾多次征發民兵,如宋元嘉末北伐,曾以兵力不足,征發南兗州“三五民丁”。所謂“三五民丁”,即戶有三丁者,出一人為兵;戶有五丁者,出二人為兵。所征民丁接到命令10日後,就要到指定地點集合。南齊時,齊武帝也曾發揚、徐二州民丁為兵。南朝的征兵,不是經常性的製度,僅在有重大戰事時臨時征發。征平民為兵,常為臨戰應急。因未經訓練,軍紀和戰鬥力極差,所以他們在軍隊中並不占有主要地位。南朝軍隊的主要兵源來自招募。募兵時多招募有軍事技藝的勁勇為兵,戰鬥力強。這是維持軍隊數量,尤其是維持軍隊戰鬥力的可靠途徑。南朝募兵極為盛行,內外軍隊大多由招募者組成。如宋元嘉末與北魏大戰前,就曾招募“天下弩手,不問所從,若有馬步眾藝武力之士應科者,皆加厚賞”。宋明帝即位時,四方反叛,曾派人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南齊時,防戍北邊與北魏對壘的軍隊,多為募兵組成,對外用兵,也多用募兵,永明年間,因北魏聲言南下,齊武帝曾“廣設召募”。梁、陳也都是以募兵為軍隊主力,其開國之君梁武帝、陳武帝都以募兵起事。南朝各代方鎮所統的大量軍隊,大都是靠召集宗族鄉裏或流亡農民組成的。總之,南朝時期,募兵是軍隊的主要來源,通過招募集兵是最重要、最流行的方式。募兵不是終身為兵,應募為兵者,在一定期限後,就可以免除當兵的義務,因而兵士身份地位提高了,其戰鬥力也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