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北朝軍製(1 / 2)

北魏軍製

北魏的軍隊由中兵,鎮戍兵、州郡兵三部分組成。

中兵又稱台軍,是北魏軍隊的主力。北魏前朝,中兵多為鮮卑部落兵,當時四處征戰的主要是中兵。太和年間,孝文帝仿照魏、晉、南朝改革軍製,中兵稱為羽林、虎賁。太和十九年(495),曾“詔選天下武勇之士十五萬人為羽林、虎賁以充宿衛”。次年,又“以代遷之士,皆為羽林、虎賁”。同時,以漢人充實中兵。中兵中的王室子弟稱宗子,庶子兵。中兵的主要任務是宿衛京師、出征作戰,但有時也戍衛地方。北魏中兵的數量很大,前期動輒以十幾萬人出征,太武帝於元嘉末年進攻劉宋時,出動兵力達數十萬,號稱百萬。孝文帝時也曾以步騎30萬南征,這些軍隊大部分都是中兵,北魏中兵的領導指揮體製前後期也有所不同。前期,中兵的指揮官有都統長、幢將、四廂大將、十二小將等名號。後期,中兵的領導指揮體製仿效漢製,設傾軍將軍1人,總統中兵。領軍將軍權勢極大。孝明帝時宗室元叉為領軍將軍,時人說他“總握禁旅,兵皆屬之”。領軍將軍下有左、右衛將軍各1人,又有領左、右將軍等職,左、右衛將軍又各領武衛將軍2人,以下還有各種名號武官。此外,在亦師四麵設置關津,以東、西、南、北四中郎將各領中兵鎮守,另設護軍將軍總統四中郎將,捍衛京師。

為了防備北邊遊牧民族的侵擾,北魏在北疆設置鎮戍,派兵鎮守。後來,鎮戍又設置於南部邊界,這些守兵即是鎮戍兵。鎮戌兵的主要任務是戍邊守土,戰時也配合中兵出擊。鎮設鎮將,戌設戍主,統率鎮戍兵,鎮將的地位相當於州刺史,戍主則常由郡太守兼任。各鎮戍領兵數量不等,一般說來,一鎮有兵三、五千人。鎮戍兵主要由鮮卑兵組成,如六鎮,主要是“國之肺腑”,雖然其中也有“中原強宗子弟”,但他們也大都鮮卑化了。

州郡兵即州、郡屬下的兵,主要是為防範人民反抗、維持地方治安而設置。北魏的州、郡一般都有兵,道武帝時期,就曾“製諸州各置都尉以領兵”。此後,州郡兵常受中央調遣,配合中兵出征作戰。

中兵、鎮戍兵、州郡兵雖各有所統,但都受中央統一調遣,最高指揮權在中央,有事由皇帝下詔,尚書省頒令,北魏尚書八座中有五兵尚書1人,主管兵事。

2.軍隊兵種

北魏軍隊主要有騎兵、步兵兩個兵種。

拓跋氏本為遊牧民族,長於騎射,北魏早期戰士即是部落成員,因此,當時的軍隊全由騎兵組成。騎兵是北魏軍隊的傳統兵種,也是構成軍隊的主要兵種。早在北魏建立之前,拓跋氏已有“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北魏前期四處征戰,皆以騎兵為主力,太武帝大舉伐宋,曾以“騎士六十萬”渡過淮河,逼近長江,騎兵速度快、衝擊力大,機動性強,戰鬥力優於步兵。北魏也正是靠強大的騎兵,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步兵也是北魏軍隊的主要兵種,它是在統一北方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前期步兵比重甚小,隨著北魏勢力的向南延伸,單一的騎兵已不適合攻城戰,因而步兵很快發展起來,以後出征也多以步騎協同作戰,至後期,步兵在軍隊中所占的比重似已超過騎兵,且相當部分是來源於軍戶。北魏進入中原地區以後,沿襲魏晉軍戶製,曾把一部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淪為軍戶。軍戶為世兵製,父兄死亡,子弟替代,其身份地位比民戶卑賤。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義後,軍戶製逐漸衰落下去。

3.軍隊編製

北魏軍隊的編製單位,從高至低依次是軍、幢、什、伍等。最高一級單位是軍,軍設軍主、軍副,指揮全軍。一軍所統兵數,沒有明確記載。北魏建國之初,道武帝曾設置軍府,每軍配兵5000人,但從史籍記載看,這不一定是北魏常製,史稱:北齊軍主為從七品,與戍主同品。北齊官製沿襲北魏,北魏官製也應如此。而北魏鎮一般隻有兵三五千人,戌之兵數則要少於鎮兵數,與戍主同品的軍主,似不應擁有5000之眾。軍以下是幢,幢有幢主、幢副,統率全幢。一幢所統兵數也沒有明確記載。史載:柔然仿照北魏建軍,以“百人為幢”。但《宋書·索虜傳》記載:“(汝陽)城內有虜一幢,馬步可五百”,則北魏一幢,兵數不止百人。幢以下應該是什、伍等傳統建製。此外,北魏軍隊中還有隊的建製,隊有隊主、隊副等指揮官。但隊似乎不是一般建製。《隋書·百官誌》中記北齊軍製,以軍主、副,幢主、副為序列。又記軍主官階為從七品、軍副為從八品、幢主為從九品,每級之間相差一品,也說明他們是序列關係。又說:北齊隊僅設於太子軍隊和鎮戍之戍主軍隊中,且戍主以下不再設幢。戍主本與軍主同為一級。戍主下設隊而不設幢。而軍主下設幢而不設隊,或者隊即相當於幢的編製,稱呼不同而已。這裏北齊軍隊的序列係統編製,當是沿襲北魏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