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紅雨,梨花白雪,羞對短亭長路。東君也解數歸程,遍地落花飛絮。胸中萬卷,筆頭千古,方信儒冠多誤。青霄有路不須忙,便著草鞋歸去。
元來那俞良隔夜醉了,由那孫婆罵了一夜。到得五更,孫婆怕他又不去,教兒子小二清早起來,押送他出門。俞良臨去,就壁上寫了這隻詞。孫小二送去,兀自未回。
差官見了此詞,便教左右抄了,飛身上馬。另將一匹空馬,也教孫婆騎坐,一直望北趕去。路上正迎見孫小二。差官教放了孫婆,將孫小二摳住,問:“俞良安在?”孫小二戰戰兢兢道:“俞秀才為盤纏缺少,躊躕不進,見在北關門邊湯團鋪裏坐。”當下就帶孫小二做眼,飛馬趕到北關門下。隻見俞良立在那灶邊,手裏拿著一碗湯團正吃哩,被使命叫一聲:“俞良聽聖旨。”唬得俞良大驚,連忙放下碗,走出門跪下。使命口宣上皇聖旨:“教俞良到德壽宮見駕。”俞良不知分曉,一時被眾人簇擁上馬,迤邐直到德壽宮。各人下馬,且於侍班子內聽候傳宣。地方官在宮門外叩頭複命:“俞良秀才取到了。”上皇傳旨,教俞良借紫入內。
俞良穿了紫衣軟帶,紗帽皂靴,到得金階之下,拜舞起居已畢。上皇傳旨,問俞良:“豐樂樓上所寫《鵲橋仙》詞,是卿所作?”俞良奏道:“是臣醉中之筆,不想驚動聖目。”上皇道:“卿有如此才,不遠千裏而來,應舉不中,是主司之過也。卿莫有怨望之心?”俞良奏道:“窮達皆天,臣豈敢怨!”上皇曰:“以卿大才,豈不堪任一方之寄?朕今賜卿衣紫,說與皇帝,嬁卿大官,卿意若何?”俞良叩頭拜謝曰:“臣有何德能,敢膺聖眷如此!”上皇曰:“卿當於朕前,或詩或詞,可做一首,勝如使命所抄店中壁上之作。”俞良奏乞題目。上皇曰:“便隻指卿今日遭遇朕躬為題。”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麵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
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裏到錢塘。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命蹇苦難當,空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敕賜紫袍歸故裏,衣錦還鄉。
上皇看了,龍顏大喜,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誌。”當下禦筆親書六句:
錦裏俞良,妙有詞章。高才不遇,落魄堪傷。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分付內侍官,將這道旨意,送與皇帝,就引俞良去見駕。孝宗見了上皇聖旨,因數日前為南劍太守李直一事,險些兒觸了太上之怒,今番怎敢遲慢?想俞良是錦裏秀才,如今聖旨批賜衣錦還鄉,若用他別處地方為官,又恐拂了太上的聖意,即刻批旨:“俞良可授成都府太守,加賜白金千兩,以為路費。”次日,俞良紫袍金帶,當殿謝恩已畢。又往德壽宮,謝了上皇。將禦賜銀兩備辦鞍馬仆從之類,又將百金酬謝孫婆。前呼後擁,榮歸故裏,不在話下。
是日孝宗禦駕親往德壽宮朝見上皇,謝其賢人之賜。上皇又對孝宗說過,傳旨遍行天下,下次秀才應舉,須要鄉試得中,然後赴京殿試。今時鄉試之例,皆因此起,流傳至今,永遠為例矣。
昔年司馬逢楊意,今日俞良際上皇。
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遲早又何妨。
(《警世通言》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