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嘔吐是孩子的一種常見病,其成因較多,故而需要分別討論,以便對症施治。
熱症型嘔吐熱證型嘔吐通常是由胃火上炎所引發,偶爾攝入刺激性食物也容易導致這種類型的嘔吐。
主要症狀:麵色發紅,並且皮膚幹燥。全身有發熱的症狀,孩子情緒煩躁不安。易口渴,並貪冷飲。通常一吃東西就容易吐出來,嘔吐物呈酸臭味。
外感風寒,或是風寒侵腹都會引發本症。孩子攝入寒涼性食物也會引發嘔吐。
寒證型嘔吐外感風寒,或是風寒侵腹都會引發本證。孩子攝入寒涼性食物也會引發嘔吐。
主要症狀:患病的孩子有明顯消化不良的症狀,嘔吐物沒有酸臭氣息。通常孩子麵色發白,四肢發涼,有畏寒的症狀。
孩子飲食不節製,暴飲暴食即會引發本症。孩子消化係統還沒有成長健全,若攝入較為油膩或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容易引發嘔吐。
傷食型嘔吐孩子飲食不節製,暴飲暴食即會引發本症。孩子消化係統還沒有成長健全,若攝入較為油膩的或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容易引發嘔吐。
主要症狀:孩子會感覺腹脹,身體發熱。感到惡心,嘔吐物氣息發酸。
驚嚇型嘔吐主要症狀:受到驚嚇後,孩子會心煩氣躁,睡眠變淺,容易驚醒。嘔吐時發時止,嘔吐物通常伴有黏液。或還伴有身體發熱或是發燒的症狀。
上吐下瀉孩子感染外邪,內有傷食等症狀,往往就會引發上吐下瀉的症狀。通常會與感冒等病症並發。
主要症狀:往往與感冒並發,所以會有發冷或是發熱的症狀。胸悶氣短,腹痛明顯,一般是先吐後瀉。
辨證施治:嘔吐的原因很多,父母要根據原因以及主要症狀:進行分辨,從而達到辨證施治的目的,讓孩子能盡快回複健康。
如果孩子有上吐下瀉的症狀,應該以先治療上吐為主,不然容易反複。上吐下瀉不排除有食物中毒的情況,父母要及時送醫,以免耽誤病情。
預防與調理:孩子嘔吐後,要用溫鹽水讓其漱口。可慢慢喂水,免得孩子有虛脫缺水的症狀,但一次性不宜飲用過多,可慢慢增加飲水量。父母最好為孩子烹飪清淡不油膩的食物,並且易於吸收,這樣可幫助孩子盡快恢複體能。孩子宜在安靜的房間中靜養。
營養不良。
孩子營養不良,通常是吸收不好。在中醫看來,屬於陽明熱盛,蘊結化燥。
普通型營養不良主要症狀:孩子容易產生饑餓感,且攝入食物量也較大。但身體瘦弱,大便結燥,小便短少。
預防與調理:孩子營養不良,長時間會精神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發現之後就要及時治療。可采取按摩與服用健胃消食類藥物相結合的方式,孩子恢複較快。
腹脹
腹脹通常是由傷食而引發脾胃受損,可分為實脹和虛脹兩種。
實脹主要症狀:孩子腹部脹滿呈飽和狀,偶爾會有腹痛的症狀。食量會有減少的情形,飲食之後,腹脹會更加明顯。
虛脹主要症狀:孩子腹部明顯脹大,夜間腹脹症狀會加劇。不思飲食,精神不振,麵色萎黃,身體消瘦。通常還伴有四肢發涼,小便清短。
辨證施治:孩子腹脹是常見的一種疾病,有時候不合理的飲食也會引發。
腹脹的致病原因較多,在治療時要結合孩子的症狀進行辨別,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預防與調理:父母要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切忌讓孩子暴飲暴食。
積食
暴飲暴食,或是脾胃受損都有可能引發食積,具體是指未消化的食物積滯停留在孩子的胃中。
主要症狀:孩子身體消瘦,但有腹脹的症狀。通常孩子不思飲食,情緒煩躁不安,夜間睡眠不穩。且大便氣息酸臭,小便渾濁。頭發、皮膚粗糙沒有光澤。
辨證施治:父母應在醫生指導下,采用藥物和按摩相結合的治療方式。
預防與調理:忌暴飲暴食。
便秘。
孩子大便不通,主要可分為寒、熱兩種類型。
寒型便秘通常是氣血不足,陰寒內生所致。
主要症狀:孩子麵色青中發白,四肢發冷,有畏寒的症狀。腹內有氣脹或是腹痛,大便不暢,小便清長。
熱型便秘主要是由腸胃積熱,體內津液不足,而引發大便結燥。
主要症狀:孩子麵紅身熱,有口臭。大便結燥不通,小便不暢。嘴唇有幹裂,口腔甚至會有潰瘍等症狀。
辨證施治:父母應通過病症的主要症狀:來明確孩子便秘的類型,從而對症治療。
預防與調理:孩子應該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不吃具有強刺激性的食物,以清淡為佳。有便秘症狀後,應多喝水以及多攝入水果蔬菜,如火龍果、獼猴桃、大蘿卜等,以及粗纖維的食物,也有助於潤腸排便。
腸癰。
孩子暴飲暴食,或對季節溫差不適,或是過度疲勞都有可能引發濕熱蘊積於腸內,形成腸癰。
慢性腸癰體內寒濕之氣聚集,逐漸轉化為濕熱之氣發作於腸內,因而是慢性腸癰。
主要症狀:孩子右下腹會有輕微的痛感,體溫正常。大便稀薄,小便清稀,舌苔微黃且薄膩。前期發病緩慢。
腸道內濕熱積聚,發病較為迅速。
急性腸癰腸道內濕熱積聚,發病較為迅速。
主要症狀:孩子不時腹痛,前期主要在肚臍部位,後期轉移至右下腹。還伴有體溫較高、惡心嘔吐或是大便結燥、小便赤澀的症狀。
辨證施治:此病需要及時送醫,配合醫生的指導對孩子進行治療。按摩之法對早期症狀有緩解作用。
預防與調理:飲食注意以半流食為主。
小兒遺尿。
小兒遺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尿床,主要發生在夜間。孩子先天不足,下元虛寒或是體質虛弱,以及不好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遺尿的發生。
主要症狀:通常孩子在睡夢中無知覺地就排泄小便。遺尿頻繁的孩子,通常麵色發白,四肢發涼,喜熱惡寒。往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排便清稀。
辨證施治:由肝經濕熱所引發的尿床,可用推清肝經5分鍾,推清小腸經5分鍾,推清天河水2分鍾的方法進行調理。
預防與調理:3歲以下的孩子,有尿床的現象是正常的;3歲之後的孩子應注意防範。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睡覺前1小時不喝水,上床前將尿排盡,睡眠後2小時家長喚醒一次,以養成有尿自己就醒的習慣。
肛門紅腫通常情況下,都是由大腸鬱熱所引發。
主要症狀:孩子肛門周圍紅腫發炎,偶爾肛門處還會有小的水泡。孩子排便時,會有疼痛感,引發不適。
主穴功效:可緩解大腸鬱熱,並可緩解排便疼痛的症狀,可消除紅腫以及水泡。
配穴功效:可通利小便,清熱瀉火。
預防與調理:為小孩子擦屁股時,可用稍微濕潤的紙擦拭,以免孩子感到肛門疼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有助於病症康複。
翻肛不還。
孩子如果體內積熱太甚,引發肛門紅腫便容易發作。
主要症狀:孩子肛門紅腫,並感到排便困難且有痛感。肛門翻出後,紅腫如故,不易自行翻還,向內托送時有痛感。
配穴功效可清腸熱,且緩解肛門紅腫,使其逐步消腫後能托還入體。清熱瀉火,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