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親手按摩治好孩子的常見病二(3 / 3)

如果結痂脫落不順利,且有紅癢的症狀,可推下六腑穴5分鍾,可脫痂止癢。

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可加揉外勞宮穴4分鍾,推清大腸經3分鍾,可有效幫助消化並止腹瀉。

腮腺炎。

腮腺炎通常是內有胃熱,外受風邪。熱毒在體內不能散去,並發作在麵上。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學齡兒童或者學齡前兒童很容易感染。

主要症狀:染病後會有不同程度的頭痛發熱、肌痛乏力、惡心嘔吐的症狀。發熱證狀出現後會出現局部症狀,開始時是腮腺部位有疼痛感,並逐漸腫大。或左側,或右側,或者兩側齊發。

辨證施治:腮腺炎的並發症通常有腦膜炎以及急性胰腺炎等。

腮腺炎多是體內有毒,一般分為風熱型與熱毒型。風熱多采用清熱散結的方式,熱毒則采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方式。

預防與調理:可接種疫苗進行預防。

孩子感染後要進行隔離性治療,最好臥床休息。宜進食清淡的流質飲食,宜多飲水,並保持口腔的清潔。

百日咳。

百日咳常見於5歲以下的孩子,因為其久治不愈,可拖延三個月,故稱其為“百日咳”。同時百日咳也屬於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逐漸加重的痙攣性咳嗽且伴“雞鳴聲”為特點。

主要症狀:發作早期同感冒相似,有流涕、雙眼紅赤流淚、畏光、高溫發熱等症狀。逐漸會有幹咳;發作中後期咳嗽時間長,引起麵紅耳赤、呼吸不暢,此時有大量痰液。

辨證施治:在早期有發熱證狀的咳嗽調理中,如果有便秘的症狀,可在推清肺經之後加推退下六腑5分鍾,揉陽池穴1分鍾。如果腹瀉,則要去肺經、委中兩穴,在揉二人上馬穴之後加揉外勞宮穴4分鍾,推清大腸經3分鍾。

天突穴和啞門穴針對痙攣性咳嗽有效,症狀消失後,可停用,通常隔天捏擠1次。

預防與調理:百日咳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流行季節盡量減少帶孩子進入人群中活動,適宜在空曠、空氣流通的場所中活動。

患病之後,孩子宜靜養,室內空氣應保持流通。父母可為孩子準備清淡但有營養的食物,有助於孩子身體恢複。

小兒夏季綜合征。

小兒夏季綜合征主要是因為孩子體質虛弱,不能忍受夏季暑熱而引發的夏季常見病。

疰夏孩子體虛不能適應夏季暑熱。

主要症狀:孩子疲軟無力,打不起精神,食欲減退,偶爾有發燒的情況。

麵色不佳,眩暈心煩。大便稀薄,小便短赤。

中暑主要症狀:頭痛發熱,口渴,有汗,心緒煩躁不寧。

天門穴、魚腰穴、絲竹空穴分別掐3~5次。

暑厥(虛證)主要症狀:夏季猝然昏倒,身出冷汗,四肢發涼。

暑厥(實證)主要症狀:猝然昏倒,但身體有燥熱之象。

傷暑受暑熱之後,又感風寒。

主要症狀:麵紅口渴,惡心幹嘔,會有發燒的症狀。偶爾會伴有腹痛,且食欲不振。

暑風暑熱而引動肝風。

主要症狀:體熱有汗,煩躁不安,排泄不暢,手足抽搐。

辨證施治:孩子大便過於稀薄時,可通過推清小腸經來改善。

孩子在夏季發病時,有時會發熱不退,並引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可按摩主穴:揉小天心穴5分鍾,揉一窩蜂穴3分鍾;推補腎經15分鍾,揉二人上馬穴5分鍾;推清板門穴7分鍾,分陰1分鍾,揉腎紋穴3分鍾。按摩配穴:逆運內八卦穴2分鍾,推四橫紋穴4分鍾,揉合穀穴1分鍾;推清天河水1~2分鍾,捏擠神闕穴。

夏秋季節孩子還容易生熱癤,是因為受暑熱而不能外泄而生的紅腫生膿的病症。可按摩主穴:揉小天心穴5分鍾,推補脾經4分鍾,推上三關4分鍾,宜快而微用力;分陽半分鍾。按摩配穴:推補腎經5分鍾,推清板門穴5分鍾;分陰半分鍾;推退下六腑3分鍾,推清天河水1分鍾。按摩主穴對已經生膿的地方有很好的療效,配穴針對未生膿的地方有清熱消腫的作用。

水腫。

孩子患上水腫,通常與肺、脾、腎三個髒器有關。三者一旦失調,就會引發水腫。水腫通常可分為兩種,即為陰水與陽水。陰水屬虛證,因為上述三個髒器不能正常代謝身體中的水分,從而引發病症。陽水屬實證,主要是因為濕熱內鬱、排水不暢而形成水腫。

陰水主要症狀:全身有腫脹的跡象,胸悶且腹脹。孩子食欲減退,且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小便清而少。可能還有發冷的跡象。陰證可采用溫養的模式。

配穴功效平和胃氣,促進消化,增加孩子的食欲。

陽水主要症狀:麵目有浮腫的跡象。身體發熱,口幹易渴,大小便排便不暢等症狀。陽證可采用清法治療。

辨證施治:氣腫同水腫產生的原因是相似的,但是呈現出的症狀卻是不同的。氣腫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氣脹。氣脹也可分為實脹和虛脹兩類,但通常水腫更易治療。

分陰陽法200次,推上三關200次,推退下六腑200次,推脾經300次,運水入土法100次,天門入虎口50次,手掌揉肚臍順逆各200次。

預防與調理:忌食生冷食物。

自汗。

所謂自汗,即是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出汗,多見於身體虛弱的孩子。通常先天脾肺氣虛,後天胃熱熾盛都有可能引發自汗。

可分為自汗表虛和裏熱自汗兩種情況。

自汗表虛通常是由先天脾肺氣虛引起。

主要症狀:時時流汗,孩子身體並且有發熱怕冷的症狀,四肢發涼。容易感冒,麵色發白,舌苔淡薄。

裏熱自汗通常是由於孩子飲食不當,暴飲暴食,胃熱難消引發。

主要症狀:孩子汗量較大,麵色紅赤,口渴貪冷飲,情緒煩躁。排泄不暢,有便秘的症狀。

辨證施治:如果孩子自汗時,還有肌肉酸痛的情況,父母可幫助孩子進行肌肉按摩,減輕痛楚。

預防與調理:孩子出汗較多,應注意給孩子多飲水,以防止孩子虛脫。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可有效緩和胃熱的情況。父母應盡量保持孩子身體的清潔與幹燥,並小心受風感冒,以免引發並發的病症。

盜汗。

盜汗主要是指孩子在睡夢中出汗,但醒來時汗即消的情況。

“汗為心液”,盜汗可分為心陰不足和心陽過盛兩種。心陰不足,通常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心陽過盛,通常是因為小兒性熱,或是攝入過多性熱食物而引發。

心陰不足型盜汗主要症狀:兼具盜汗的基本症狀,即睡夢中出汗,醒來汗則消失。但孩子通常睡眠質量較差,睡不安穩,容易驚醒。

心陽過盛型盜汗主要症狀:兼具盜汗的基本症狀,但孩子體溫偏高,且情緒煩躁不安。排泄不暢,有小便紅赤、大便幹燥等症狀。

辨證施治:心陰虛盜汗,肺陰虛盜汗,腎陰虛盜汗。

預防與調理:孩子新陳代謝較為旺盛,所以偶爾也會有入睡之後大汗不止的情況。在孩子入睡前,最好減少運動量以及減少進食,這樣也可緩解盜汗。父母要為孩子準備透氣性好,吸汗的床單被褥,可有效防止因盜汗引發的感冒等。在飲食方麵,宜營養均衡,少攝入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