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蒙古(元)軍使用初級火器進行對外戰爭(3 / 3)

蒙古人進行的三次西征,不但出動了數量眾多的鐵甲騎兵,顯示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騎射之長的強大威力,而且動用了炮手軍與火藥箭部隊,裝備了當時中華民族創造的最先進的火藥箭、火球、鐵火炮等火器,使原本具有強大衝擊力的蒙古騎兵又如虎添翼。強悍的蒙古騎兵和大威力的火器,雖然給所到之地帶來戰禍,使一些國家的經濟、文化遭到破壞,但是又在客觀上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擴大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國和阿拉伯、歐洲許多國家之間的接觸。在西征過程中,中國的火器製造技師和工匠、操持火器的士兵,把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帶到了阿拉伯和歐洲的許多國家。由於阿拉伯人當時的科學技術比較發達,受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頗深。阿拉伯人在同蒙古軍的作戰中,又直接獲得了蒙古軍使用的火器,經過其本國火器研製者的努力,仿製成木質管形射擊火器“馬達法”(Madfa或Madfoa),開了仿製中國火器之先河,並成為中國火器製造與使用技術西傳歐洲的橋梁。

蒙古軍用火器同東方鄰國軍隊作戰

蒙古軍在進攻中國東方鄰國時,也把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傳到了這些國家。

1.蒙古軍用火器同高麗軍作戰

1231年(蒙古太宗三年)至1232年,蒙古朝廷以其使節在高麗被殺為由,興兵攜火炮、火藥箭進入高麗,攻占其京都開城。高麗國王逃至海島。1280年,元廷又以征倭為名,在高麗設置征東行省,並在當地征集步兵、水手15000人,戰船900艘,以為進攻日本之用。高麗士兵也因此熟悉了有關的火器知識。

2.元軍用火器同日軍作戰

忽必烈於1260年(蒙古中統六年)接汗位後,曾幾次派遣使臣,持國書前往日本,日本鐮倉幕府不予理睬,忽必烈即欲興兵問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命駐於高麗的鳳州經略史忻都,以及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領駐軍、女真軍和水軍15000人,乘戰船300艘,渡海進攻日本。另一路元軍由元軍元帥忽敦和高麗都督金方慶統領,自合浦出發進攻日本的對馬島、壱岐島等地,元軍依仗火器取勝,後颶風驟起,元軍倉促撤退。1281年(元至六十八年),忽必烈征集漢、蒙古、高麗各軍共14萬人,分兩路第二次進攻日本。結果又因颶風而撤軍。

日本有些史籍記載了元軍用火器同日軍作戰的情形。

據日本的《兵器考·火炮篇》記載:

鐵炮的名稱在日本曆史上,最早出現於《太平記》和《八幡愚童訓》中有關元軍入侵的記載。

《八幡愚童訓》記載了日本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二十日蒙古軍陸戰隊的戰鬥情況:

胄輕,乘馬,士氣勇猛,所向披靡……飛鐵炮火光閃閃,震聲如雷,使人肝膽俱裂,眼昏耳聾,茫然不知所措。

《太平記》中有元兵攻打日軍的一段描寫:擊鼓之後,兵刃相接。鐵炮拋射出球形彈丸,沿山坡而下,狀如車輪,聲震如霹靂,光閃如雷電,一次可射二三個火彈。日本兵被燒、被害者眾多,城上倉庫著火,本應撲滅,但也無暇顧及。

除上述兩種文獻記載外,日本還有一個武士畫家竹崎季長於1292年在其所作的《蒙古襲來繪詞》中,繪製了元軍在1281年十月二十日於博多灣使用鐵火炮攻擊日軍的情形:鐵炮爆炸後,碎片向日本武士飛來,冒出黑煙與閃光,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日本武士驚恐慌亂,人馬死傷甚眾,日本人稱此武器為鐵火炮(てつぱブ)。竹崎季長所畫的幾幅畫中,有一幅畫的左側,畫有一個正在爆炸的球形鐵火炮,火光四射。日本人經過日軍同元軍的這兩次作戰後,才知道世界上已經有人使用火器。此後,日本人曾想方設法,通過高麗人了解和學習中國的火藥、火器製造技術。元朝當局知道這一情況後,便下令沿海各道,嚴密防止把火藥與火器製造秘術傳授給日本人,並禁止沿海各地提煉硝石。由於元朝的封鎖,所以日本人直到16世紀,才開始製造火藥與火器。

13世紀後期,元軍在用兵安南與爪哇時,也把火藥箭、火球、鐵火炮等火器,帶到了這些地方。從上述我國古代火器流傳的情況可知,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在13世紀有任何一種兵器,能像中國初級火器流傳這樣廣泛。但是由於當時各國和各個地區情況的不同,因而對中國初級火器製造與使用技術學習的程度也不大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