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樣,軍事技術則是引起軍事領域諸方麵發展和變革最具活力的因素。武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的核心和集中體現,軍事領域諸方麵的發展和變革,往往都是由武器裝備的發明創造和重大進步引起的,火藥的發明與火器的發展,對此體現得尤為明顯。
火藥的發明與火器的發展是軍事變革的強大推動力
在冷兵器時代,以刀矛弓矢為核心的軍事技術,在從石兵器向青銅兵器,從青銅兵器向鋼鐵兵器的過渡中,曾經由於兵器材料性質的改變、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品種的增多,多次推動軍事領域諸方麵的變革。從石兵器到青銅兵器和從青銅兵器到鋼鐵兵器,雖然在製造兵器的材料上發生了兩次質的變化,但是在兵器賴以進行殺傷和摧毀所需要的能量上,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仍然是依靠人力和簡單機械力,操作各種兵器,達到作戰目的。因此,由它們的變化所引起的軍事變革也相當有限。
火藥用於戰爭後,導致兵器賴以進行殺傷和摧毀所需要的能量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從利用人力和簡單機械能,躍變為利用火藥燃燒時產生的化學能。這次躍變的結果,使兵器的殺傷和摧毀效能成千成萬倍地增長,並使軍事技術的整體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軍隊的編製裝備、教育訓練、作戰方式、戰略戰術、國防建設等方麵,也由此而發生了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大變革。
中國的火藥發明與火器的不斷創新,不但推動了中國軍事的全麵變革,而且在其西傳後,也推動了歐洲軍事的全麵變革。
中國宋元兩代,經過對初級火器使用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探討,把火器的發展,推進到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的發展階段。明代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又把火銃推進到高級發展階段,並以此為基礎,對軍事進行全麵的變革,這種變革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1644年)。
中國的火藥與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西傳後,經過對14世紀使用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探討,到15世紀發展成火繩槍炮,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發射裝置,進行了技術革新,火器的威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歐洲的軍事以此為基礎,開始進行全麵的變革,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由此可見,從14世紀80年代到17世紀4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兩個軍事變革中心:一個是以中國明朝為中心的東方軍事變革中心;另一個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軍事變革中心。兩個軍事變革中心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結果各不相同。中國的軍事變革在當時的世界軍事變革中,起著先導作用。歐洲的軍事變革在當時的世界軍事變革中,起著推動作用。中國軍事變革的成果,被封建帝王作為其鞏固封建統治的工具,使社會發展處於封建壁壘的封閉之中,失去了社會性變革的良機。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國家軍事變革的成果,成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手中推翻封建貴族統治的利器,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使社會的發展向著近代化的方向迅跑。東西方軍事變革發展的方向性差異由此開始。
同中國的軍事變革相似,歐洲的軍事變革,大體也在下列幾個方麵進行。
軍隊編製裝備的變革
火器的使用對軍隊編製裝備的變革,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中國洪武至永樂年間手銃的大量製造,使明軍裝備的火銃達到了軍隊編製總數的10%,並在永樂七年底(1409年)至八年初,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兵種神機營,水軍艦船也裝備了不低於10%的火銃。到嘉靖年間(1522~1566),戚繼光創編的由車、步、騎、輜重等兵種合一的陸上合成軍和水兵營,裝備的火器已接近50%,從而使明軍的編製裝備發生了根本的變革。
歐洲火器自15世紀進入火繩槍炮的發展階段後,在軍隊的編製裝備上也開始發生了較大的變革。
1.火繩槍兵的建立與發展
15世紀後期,由於歐洲社會發展的變化與火繩槍的大量使用,使步兵的編製裝備開始發生新的變化,出現了由雇傭兵編成的職業步兵。16世紀,西班牙組建了由火繩槍手編成的火繩槍兵。繼西班牙之後,一些國家的步兵也由長矛兵與火繩槍兵合編而成,每一個步兵營的長矛兵最多不超過三分之一,火繩槍兵不少於三分之二。曾經以大弓見長的英國步兵,大約在1630年前後,由於火繩槍的屢經改進,在性能和使用的方便上超過了大弓,於是大弓便退出了曆史舞台,使英國步兵率先擺脫子冷兵器而進入火器時代。之後不久,歐洲各國的步兵也都全部由火繩槍兵和燧發槍兵編製而成,使步兵的編製裝備得到了全麵的更新:
2.龍騎兵的創建與發展
自15世紀後期開始,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了裝備火繩槍的騎兵。到16世紀末,先是在法國,爾後又在歐洲其他各國,建立了一種兼有步騎兵特點的兩用騎兵——龍騎兵。龍騎兵配備了火繩槍,在戰場上視作戰需要,既可作為騎兵實施快速突擊,發揮火繩槍的射擊威力,又可作為步兵同敵搏殺。騎兵最初裝備的火繩槍槍身較長,不便使用。後來,法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騎兵,便裝備了適於騎兵使用的馬槍,大大提高了騎兵的戰鬥力。
3.獨立炮兵的創建與發展
14世紀後期,歐洲一些國家雖然已經製造了火炮,但是由於炮身比較笨重而不便於射擊,其優越性一時還沒有顯示出來。到了15世紀,歐洲火炮研製者對火炮的形製構造進行了初步的改進,並掌握了用精良的青銅整體鑄造火炮的技術,火炮的口徑也得到了相對的統一。於是一些國家的軍隊,開始為每門火炮編製一組炮手,專門負責火炮的射擊與保養,炮兵的勤務也有了專門的組織,獨立的野戰炮兵隨之組建。
野戰炮兵在初創時期,因諸種條件的不同而顯示出戰鬥力的高低。法國的野戰炮兵因裝備輕型的火炮而便於在戰場上實施機動。意大利的炮兵則因裝備比較笨重的火炮而隻能在固定的陣地上進行發射。在同一時間內,法軍炮兵發射的炮彈量,要比意軍炮兵在一整天內發射的炮彈還要多。1495年7月6日,法意兩軍在意大利北部的福爾諾沃進行會戰時,法軍因擁有強大的炮兵火力而取得了勝利。法王路易十二(LouisXII,1498~1515年在位)及其後繼者弗朗斯瓦一世(Franswa I,1517~1547年在位),基於對火炮與炮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要性的認識,便在戰後對野戰炮兵及其裝備的野戰炮,進行更為深入的改革,使火炮更加輕便靈活,並把炮兵組成一個特殊的部門,隸屬炮兵總監指揮。這種改革的效果,又在新的戰爭中得到體現。1515年,法國弗朗西斯瓦的軍隊,在其威尼斯同盟者的支援下,在馬利尼亞諾會戰中,粉碎了人數眾多而一向無敵的瑞士長矛兵隊。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Ⅱ,1594~1632),在改革瑞典炮兵的編製裝備方麵,又邁出了新的一步;他創編了新型的團炮兵,每團除編製裝備火繩槍步騎兵外,給野戰炮兵裝備2門發射4磅炮彈的火炮,並將野戰炮兵分編為裝備輕型火炮與重型火炮兩部分。輕型炮兵隨步兵協同作戰,重型炮兵則作為預備隊,或者在整個會戰期間占領某一陣地,使之發揚火力突擊的優勢。1632年,古斯塔夫軍隊裝備的火炮,已達到每千名士兵5~12門的高比例。經過這次改革,古斯塔夫創編的團炮兵,曾在歐洲風靡一時。
4.海軍裝備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根本性的變革,最明顯地體現在大型戰艦的建造、大量艦炮的裝備方麵。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英國海軍戰艦裝備的艦炮,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在歐洲獨領風騷。至17世紀3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前夕,英國海軍裝備的戰艦和艦炮,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637年,英國建成了一艘大型戰艦“海上霸王”號,不久又改名為“英王”號。該艦建有上中下三層甲板,上甲板備有26門6磅和30磅炮,中甲板備有30門18磅和9磅炮,下甲板備有30門42磅炮和32磅炮,在前甲板與後半部甲板上備有26門炮,全艦還備有20門臼炮,總計已達132門火炮。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在保持等量艦炮的條件下,增加了軍艦的排水量。各海軍強國之間的海上爭霸戰爭,也隨之愈演愈烈。
軍事訓練的變革
隨著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大量使用和軍隊編製裝備的改善,軍事訓練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革。
中國明朝軍隊在成建製地裝備火銃和創建神機營後,即對步兵、騎兵、炮兵和水兵,進行個人射擊技術和戰術的訓練。爾後又在單兵訓練的基礎上,對同一兵種內的隊、旗、哨、營(其人數大致與現代軍隊的班、排、連、營各級的人數相對應)各級,進行集群士兵使用火器協同作戰的訓練。最後又對由各兵種編成的合成軍,進行陣法和協同作戰的訓練。在軍事訓練的理論上,也有兩次大的創新。
第一次是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永樂皇帝朱棣在第四次親征漠北途中,對明軍在野戰中采用以神機槍炮兵,同步騎兵進行協同作戰的新的布陣原則,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要求布陣時要“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陣密則固,鋒疏則達,戰鬥之際,首以銃摧其鋒,繼以騎衝其堅”。其意是說,在統領神機槍炮兵和步騎兵作戰時,要將神機槍炮兵布列於戰陣前麵的中央位置,騎兵則布列於陣後。處於前鋒位置的神機槍炮兵,互相之間要作疏開配置,間隔要大些,以便在射擊完畢時退至隊後。處於陣後的騎兵,互相之間的間隔不必太大而要密集一些。作戰開始後,先以神機槍炮兵的火力射擊敵陣,摧毀其鋒,打亂其陣形,爾後密集的騎兵並氣積力,實施快速突擊,攻破敵軍的堅陣,奪取作戰的勝利。這是對古代以冷兵器為主的布陣原則,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第二次是明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72),戚繼光在東海沿海抗倭與在薊鎮練兵時,編寫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部專論作戰訓練的兵書。書中對由11名士兵組成的戰鬥隊形“鴛鴦陣”的作戰訓練,以及由其演繹出的“二伍陣”和“三才陣”兩種小分隊的作戰訓練,由“鴛鴦陣”組合而成的各級編製序列的作戰訓練,都進行深入的論述,並作了詳細的規定,成為當時明軍進行軍事訓練的“條令”,對後世的軍事訓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