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藥與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西傳後,引起西方火器研製者與火器史學家們極大的興趣。他們或在實踐上製造適用於西方的火器,或在理論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創見,取得了不少新鮮成果。但也有一些西方火器史研究者,提出了這樣或那樣經不起推敲的“火藥發明說”,它們雖已被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所推翻,但仍有進一步澄清的必要,使蒙蔽在火藥發明問題上的塵霧得以清除。
沒有科學根據的“火藥自然生成說”
關於火藥是自然生成的說法,是由一個名叫亨利·威爾金森(Henry Wilkison)的人提出來的,其基本內容如下:
威爾金森說,火藥的最早發明,可能源起於印度、中國等地,用在含有硝的堅硬的土地上焚燒食物的方法生成的。我自己經常揣測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這些國家的當地居民在結束吃生食之後,必然要采取火燒的方法來做食物。於是在熄滅篝火時,差不多已成了木炭的一部分木頭殘留下來,在同一地點焚火往往會再次燃燒起來,經常如此地發生輕度爆燃現象。此混合物(火藥)主要而最活潑的兩種成分偶然接觸是確實無誤的……火藥用於實踐的時期,可能是從其發現之時起開始而一直沿用至今的;那麼是不是像剛才所說的那種巧合才發明了火藥呢?也未可知。
日本火器史研究者有馬成甫否定了這種看法。他認為這種揣測是沒有根據的想象,上古人雖然有可能遇到一些爆燃現象,並探索其原因。但是火藥的合成是科學的進步和人類理智之能力達到較高水平的結果,決不是自然偶爾巧合的發現。因此,這種看法是理所當然地要遭到人們的否定,況且持這種看法的隻有威爾金森等少數人。
“希臘火”不是早期火藥
“希臘火”(Greek fire)是一種不含硝的燃燒劑,西方一些火器史研究者說它是早期火藥,這是沒有根據的。
1.“希臘火”的由來及其使用
“希臘火”最初是由阿拉伯人創製的,後又經過希臘人改製而成,又稱“野火”(Wild fire),在公元前5~4世紀被用於作戰,持續使用達1000多年之久,在東西方的一些國家中都曾使用過,是火藥發明前所用的一種主要火攻器具。“希臘火”的配方甚多而鮮為人知。公元前350年,希臘戰術家泰克梯科斯(Aeneas Tacticus)曾記下了一個配方,其成分有硫黃、瀝青、鬆脂等引火物及麻屑等易燃物。經過希臘人改進後的“希臘火”,又反傳到阿拉伯和印度。據說印度人在公元前326年,曾經用“希臘火”有效地抗擊了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et,公元前356~前323)的進攻。歐洲戰場上使用“希臘火”的較早記載,有公元前424年大流姆(Delium)的攻防戰、公元前304年羅得(Rhode)島的攻防戰。
在11~13世紀歐洲十字軍東侵阿拉伯時,雙方在作戰中都曾把“希臘火”作為火攻器具。但是,經過人們的考證,當時所用“希臘火”的主要成分有蜜脂、硫黃、木草、獸脂、鬆香、石腦油、瀝青、粉狀金屬物等,唯獨沒有硝。
2.對“希臘火”性質的誤傳
最早把“希臘火”說成是火器的人,是意大利的瓦爾圖(Robert Valturius,1413~1482)。他在1450年撰寫的《兵法十二卷》中,提到了拜占廷皇帝列奧六世(LeoVI,866~912)在位時,曾命令其士兵用一種“投火器”反擊敵人,並稱這種“投火器”就是火藥箭。但是,此時的歐洲人還不知道硝這種物質,更不可能使用火藥箭了。因此,瓦爾圖的說法,不過是將一般的“投火器”誤傳為火藥箭罷了。
時至11~20世紀,西方有些學者還在他們的著作中,認為拜占廷人使用的“希臘火”,是經過改進了的用火箭射出去的火器。如法國的東方學者拉努和炮兵上校法韋、法國的化學史學家厄費(Ferdinand Hoefer)、法國的麥西那(Maurice Mercier)、英國的埃利斯(Oliver C。Ellis)等,都有這種看法。
前蘇聯學者費裏德高茲(ΦΕЛБДГАУ3)否定了這種看法,他認為:
“希臘火”還不是類似火藥的混合物,因為在它的成分內不含硝酸鉀。發現硝酸鉀的不是拜占廷人,也不是埃及人,可能性最大的是由中國人或阿拉伯人處學來的。
又據瓊維爾(Joinville)所著《聖路易王的曆史》說,直到歐洲十字軍第七次東侵時(1248~1254),阿拉伯人才使用含硝的“希臘火”,用帶長尾羽翼的箭,射向敵陣,其威力遠大於不含硝的“希臘火”,隻見飛行的箭如火龍經空,似閃電疾飛,火光照耀,變黑夜為白晝,十字軍終於被擊退。既然阿拉伯人在13世紀中葉才使用含硝的“希臘火”,而此時的中國,不但已有使用火藥與火器的200多年曆史,而且已把初級火器發展到了管形火器的階段。由此可見,連含硝的“希臘火”都算不上早期火藥,那麼不含硝的“希臘火”就更不是早期火藥了。
西方學者把“希臘火”說成是早期火藥的另一個根據,便是托名希臘人馬哥於公元8~9世紀寫成的《焚敵火攻書》,書中列有一些火藥配方。但是經過學者們多年的研究,從下列幾個方麵否定了這種說法。其一,所謂希臘人馬哥並非真有其人,而是一個托名;其二,該書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由一些阿拉伯人相繼增補而成;其三,該書寫成於公元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而不是8~9世紀。至此,關於“希臘火”是早期火藥的說法,已經失去了立足之地。
“海之火”不是早期火藥
同“希臘火”相類似,而被混淆為“希臘火”的另一種煙火劑是“海之火”(Sea fire,或Wet fire)。
1.“海之火”的由來及使用
“海之火”與“希臘火”不同,“希臘火”在東西方的一些國家中都有使用,是一種用於投擲的煙火劑;而“海之火”隻有希臘人知道,並未向東方流傳,是一種用於海戰的以虹吸管噴射的煙火劑。“海之火”最早出現於公元670~680年之間,比“希臘火”要晚一千多年。據泰法尼斯(Theophanes)的年代記(81l~815)中記載,公元673年,有個出生在敘利亞的技術人員凱林尼科斯(Kallinikos),從西裏西亞的海略波利斯(Helliopolis)逃到拜占廷的帝都君士坦丁堡(Constatinople),把“海之火”的秘方獻給了拜占廷的皇帝康斯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called Pogonatus,648~685)。其時,君士坦丁堡正遭到阿拉伯軍隊的進攻,拜占廷當時也正苦於無退敵之利器。“海之火”恰如天賜一把神劍,受到特別的重視。自673~677年的5年間,阿拉伯軍隊對該城進行海陸夾擊。君士坦丁堡三麵環海而一麵背陸,全城軍民以頑強的固守而使阿拉伯軍隊屯兵於堅城之下,並伺機予以反擊。戰機終於到來,拜占廷帝國的艦隊在西吉庫斯(Cyzicus)島附近水域,用“海之火”大敗阿拉伯艦隊,解了君士坦丁堡之圍。716~718年,阿拉伯艦隊再度進攻該城,被拜占廷艦隊的“海之火”,焚毀1800餘艘戰船,僅有5艘得以逃脫。公元941年和1043年,俄羅斯艦隊曾兩次進攻該城,都被拜占廷艦隊用“海之火”打敗。
2.“海之火”的特點
從作戰過程可知,“海之火”是海戰中具有強烈燃燒威力的燃燒劑,用噴射裝置噴至敵船,燃燒時烈火伴隨濃煙與聲響,使敵船沒有撲滅手段而難以防禦。正因如此,所以拜占廷帝國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所有關於“海之火”的配方、製造技術、發射裝置的構造等機密,隻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凱林尼科斯一家人知道。其他人尤其是阿拉伯人都絕對被置於秘密之外,若有人泄露秘密,便要受到嚴懲。拜占廷帝國滅亡之後,“海之火”也就隨之光消焰滅了。
盡管如此,關於“海之火”噴射裝置的構造概況,也並非滴水不漏。自9世紀末至10世紀初,拜占廷皇帝列奧六世曾在他曆著的《戰術學》(Tactics)中,還是披露了有關噴射裝置的蛛絲馬跡。書中指出:
“海之火”采用一種虹吸管噴出,管身用銅製造,置於船首,可將火焰噴向上下左右各方。士兵則手持剛發明的小手筒,從鐵盾後麵將火噴出。
由此可見,這種裝置實際上是一種手提式唧筒,即從虹吸管中利用唧筒內的壓縮空氣,將液態火噴出。在斯凱裏茲(Skylitzes)的拜占廷希臘文手稿中,刊有一幅拜占廷戰船與阿拉伯戰船進行海戰的示意圖。圖中畫有一個手持噴火筒的拜占廷士兵,向阿拉伯戰船上噴射“海之火”,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海戰的場景。
多少年來,歐洲人曾多次試圖解開“海之火”之謎。18世紀,英國文物學家格羅斯(Francis Grose,1731~1791)在其所著的《軍事文物》中,考證出“海之火”的組成物質隻有硫黃、瀝青和石油。19世紀,英國皇家炮兵上校海姆(Henry W。L。Hime)在其所著的《火炮起源》中,認為:“海之火”的主要成分是瀝青、硫黃、石腦油、樹脂、生石灰、油、蠟和木炭等物,係流體混合物,而沒有硝。由此可見,“海之火”同“希臘火”一樣,都不是早期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