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形形色色的“火藥發明說”(2 / 3)

印度不是火藥發明國

西方學者關於印度發明火藥的論據主要有四,但經過學者們長期的多方考證,都被逐一否定。

1.印軍沒有用火器抗擊馬其頓軍的進攻

有些西方學者,曾經根據古希臘人菲洛斯特拉都斯(Flovius Philostratus,約170~245),在其所著的《泰安那人阿波羅尼斯傳》(Life of Appolonios of tyana)中的一些記載,就認為印軍在公元前4世紀,已經使用火器。因為在該傳記中說: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約公元前356~前323),在公元前326年(一說前325年)率軍東侵印度的旁遮普(Panges)時,於海法西斯河(Hyphasis)與恒河(Ganges)流域之間,遭到印度人的頑強抵抗。據說這些人從城壁裏發射了狂飆驚雷似的怪物,擊退了侵略者的進攻。又說埃及的赫庫列斯(Hercules)和巴克斯(Bachus)率軍入侵印度時,也遭到了同樣的抵抗,說印度人拋射了一種怪物,在入侵者的上空,出現了閃光雷鳴和鋪天蓋地的暴風,入侵者被迫撤退。火箭學研究者西裏(J。W。Sily)據此推論,認為這些發出狂飆和驚雷似響聲的武器就是火器。而許多文獻證明,這種推論不能成立。

在印度史學家辛哈和班納吉所著的《印度通史》中,記載了印度人抗擊馬其頓軍隊入侵的戰爭。其文稱,公元前326年,亞曆山大向海法西斯地區推進,吞並了沿途的某些小公國。原想繼續前進至恒河流域,但因天氣炎熱,瘟疫流行,難以前行。與此同時,統治恒河流域的難陀王,正率領一支擁有8萬騎兵、20萬步兵、8000輛戰車、6000頭戰象嚴陣以待,馬其頓王因獲此信息而主動撤退。可見印軍當時並沒有使用火器。

前蘇聯出版的《世界通史》在敘述這次作戰之事時,也說印軍在這次作戰中所用的突擊力量主要是戰象,而不是火器。

恩格斯在《炮兵》中指出:

根據希臘著作家埃利安努斯、克提西安阿斯、菲洛斯特拉都斯和泰米斯提烏斯提出的證據,印度人似乎在亞曆山大大帝時代就已在軍事上使用某種煙火劑……但絕不是火藥。

2.印度古文獻中沒有關於火器的記載

有些西方學者,由於對印度古文獻的錯譯和誤解,便認為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就有火器了。

1776年,英國東方學家哈爾海德(Nathanie Bressey Halhed,1751~1830),在將公元前300年成書的古印度《摩奴法典》譯成英文時,於一些有關的文句中,使用於Canon(火炮)和gunor any kind of firearms(火槍與各種火器)之類的詞語。此後,一些人便以訛傳訛,逐漸形成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經使用火器的說法。究其原因,是因為哈爾海德本人不懂梵文,隻好以波斯文本的《摩奴法典》,將其譯成英文,故其錯誤在所難免。上述錯譯的關鍵詞句,係從英文本《摩奴法典》卷7第90段譯文發現的。後經印度和西方一些學者對該譯文進行反複斟酌和校譯,錯譯和不確之處得到了糾正,比較正確的譯文是:

當與敵人交戰時,勿用不守信義的武器,(或)帶齒的箭,帶毒的箭,以及在尖端用火燒紅了的箭殺其敵人。

此條經校正的譯文,證明當時的印軍在作戰時使用的箭,隻是將箭頭磨成齒、塗上毒,並在燒紅後射出,絲毫也看不出是帶火藥的火器。於是關於印度古文獻在公元前300年就有火器記載的說法,便失去了依據。

又有一位旅居印度的法國傳教士杜布瓦(Jean Antoine Dubois,1765~1848),在其所著的《印度人民的特性、風俗和習慣概述》中,認為成書於公元前300年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提到的vāna或bana,是一種火箭,而vāna是史詩中的英雄羅摩所用的投射武器,也是古印度32種傳統兵器之一。但是,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羅摩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他所使用的vāna是用箭射出去的發射物,而不是火箭。更為重要的是vāna一詞,是在印度於16世紀開始製造火藥與火器後,才具有火箭的含意。由此可見,杜布瓦關於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就有火箭的記載,不過是一種神話傳說,並非曆史的真實存在。

1880年,英國作家艾傑敦(W。Egerton)在其作品中,以古印度吠陀頌歌中提到的agni astra(一般的箭)為例,企圖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火器的記載。另一位學者穆爾(E。Moor)也與之唱和。但是,有一位印度籍化學史家賴伊爵士指出,在梵文中常將agni astra混淆為火箭,其實它不是火箭,而是一種能射出類似“希臘火”的一種縱火箭。況且頌歌中所說的阿格尼是印度神話中的火神,而決不是現實的人。把神話傳說作為信史而加以確認,其失誤自然難免。

3.印軍在13~15世紀還沒有裝備火器

英國皇家炮兵中校海姆在其所著的《火炮起源》中,宣稱印軍在14~15世紀的作戰中,曾使用過火器。一個名叫費裏希塔(Ferishta?~1611)的學者說,印軍在1363年於畢亞那格(Biyanagar)同回教徒作戰中,曾使用過一種炮車Arabah,可以說這是印軍使用火器與發明火藥的證據。有馬成甫經過考證認為,所謂Arabah炮車不過是一種普通的二輪戰車,它同後來的炮車沒有任何關係。

1441年,印度駐薩盧庫(Shah Ruku)大使稱,印軍在1290~1300年間,曾於倫坦堡(Rantambhor)的攻城戰中,用戰象兵向回教徒兵發射石腦油投擲器(Naphtha thrower),發出了大量的火花。之後,印軍又於1398~1399年的巴特米(Bhatmir)守城戰中,使用石腦油投擲器同敵軍作戰,矢、石與火焰,如大雨一般傾注到攻城敵軍中。薩盧庫以此為據,認為印軍在這兩次作戰中使用的石腦油投擲器,是印軍當年使用火器的證據。有馬成甫否定了這種說法,指出薩盧庫所說的石腦油投擲器,在印度語中稱Naghribiha,其意為“西方之物”,即類似西方傳來的“希臘火”,而不是火藥。有馬成甫的研究結論是:在1498年葡萄牙人入侵之前,印度人尚不會配製火藥,更不會使用火器。

4.印度境內最早出現的火器是蒙古軍遺留在戰場上的火箭

這種火箭是蒙古軍郭寶玉所部於1221~1222年,追擊紮蘭丁所部印軍時所用的火藥箭。印度古文化史研究者戈代認為:火藥與火箭是中國人發明的,傳入印度的年代尚待進一步研究。印度有關火藥與火器的曆史記載,不會早於1400年。

至此,印度不是火藥發明國的結論,已經沒有可疑之處了。

培根不是火藥發明人

羅傑爾·培根(Roger Bacan,約1214~1294)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在後期曾於英國宣傳火藥知識,有《書信集》、《大論》、(小論》和《三論》等著作傳世。有些西方人尤其是海姆,便以其中的片言隻字為據,說他是火藥發明人。

1.一個捕風捉影的火藥配方

海姆以培根《書信集》第一章“信”的最後一段秘語為依據,加以臆測增補後便說它是“最早的火藥配方”。這段秘語的原文為:

LURU VOPO VIR CAN VTRIET

對於這段原文究竟是什麼意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沒有被人破譯。1905年,海姆使人吃驚地重新排列成如下的形式:

RVIIPARTVNOUCORULVET。S。

然後海姆又將其分為兩組:

PVIIPARTV NOUCO RULVET。S。

再將其分解為:

R。VII。PartV。Nov。CorulV。et。s。

之後海姆又在這種排列中,加了一些單字,使秘語演變為:

Sed Tamen salis petre recipe VII Parts。V。nouvelle coruli,V et sulphuris。

最後海姆又將其跳譯成英文:

But take 7 parts of saltpeter,5 ofyoung hazelwood and 5 of sulpher

將此英文譯成中文後,其意為:

但取硝石7份,柳炭5份和硫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