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火藥與火器的西傳對歐洲軍事變革的推動(3 / 3)

梯裏軍之所以在這次會戰中失敗,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作戰隊形和兵力部署不當,火炮配置在長矛兵中間,難以發揮火力優勢,其火炮數量又少於瑞典軍。其二,采用陳舊的密集的步兵方陣布置兵力,既難以機動,又極易被瑞典軍的猛烈炮擊所重創。其三,采用陳舊的一線展開式陣線,沒有作縱深配置,一旦被打開缺口便全線崩潰。其四,梯裏軍指揮員幾乎沒有留出預備隊,因而無法對薄弱環節實施應急增援。其五,其炮兵力量單薄而又發揮不力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3.海戰方式的變革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英國海軍戰艦已裝備了較多的艦炮,海戰方式也開始發生變革。陳舊的衝角戰和接舷戰的方式,逐漸被海上炮戰方式所取代。英西海戰是新戰法取代舊戰法最典型的戰例。

英西海戰發生於1588年。是年,英國同西班牙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次海上決戰。當年5月,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Felipell,1556~1598年在位),派麥地納·西多尼亞(Medina Sidonia,1550~1615)公爵率領無敵艦隊,從裏斯本出發,企圖與結集在尼德蘭(約當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地區)港口的陸軍運兵船會合,爾後掩護陸軍橫渡多佛爾海峽,在英國實施登陸。無敵艦隊擁有水兵8000人、步兵1.9萬人、戰艦124艘、艦炮1124門。艦隊出發不久即遭風暴襲擊,被迫在拉科魯尼亞避風和補給。7月22日,艦隊再度起航,於29日到達利澤德角附近海區,進入英吉利海峽。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I,1533~1603)派霍華德(Howard)勳爵,率領英國艦隊,在普利茅斯附近海域待機殲敵。英國艦隊擁有水兵1.45萬人、步兵1500人、戰艦172艘、艦炮1972門,在戰艦和艦炮數量上超過了西班牙無敵艦隊。

雙方艦隊幾經交鋒後,西班牙艦隊多有損失。8月8日4時,又在格拉夫林附近海域進行決戰。西班牙艦隊采取過時的接舷戰方式,但因艦體笨重,航速較慢,不便機動,難以靠近英艦,且艦炮射程較近,不能擊中英艦。英國艦隊司令指揮有方,艦船航速較快,機動性能好,艦炮射程遠,且有基地作依托,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不待西班牙艦船靠近,便以艦炮將其擊傷擊毀。戰鬥至18時方告結束,西班牙艦隊損失慘重,於次日晨被迫返航。英國艦隊也因風向突變和彈藥將盡而未予追擊。此戰,西班牙艦隊損失54艘艦船,從此一蹶不振;英國艦隊損失甚微,從此成為海上強國。在英西海戰中,艦炮裝備的優劣(射程的遠近),事實上是雙方勝負的決定因素。此後,海上炮戰的方式便取代了接舷戰的方式。

城堡建築技術的變革

中國宋代將火器用於戰爭後,為城防設施的改善和攻守城戰方式的變革奠定了基礎。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於大中型銃炮威力的增大,城防設施的建築也隨之發生變革。明廷采納戚繼光等將領的建議,在東南沿海修築新型的墩台、堡寨,加強沿海的守備。之後又在長城沿線,增設大中型守城炮,增築便於發揮火力優勢的空心敵台和墩台,使相鄰兩台之間形成交叉火力,控製隘口、要道。

15~16世紀,歐洲國家的大中型火炮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轟擊力不斷增大,對歐洲古代建築的城堡,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於是城堡的改建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1.城堡建築形式的變革

歐洲的城堡建築者為改善城堡的防禦,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一,降低古城堡的高度,增加堡牆的厚度,並演變成內堤。其二,將護城壕加寬加深,並將外堤向前延伸,使城堡的核心處於攻城炮的射程之外。其三,將城塔的直徑增大,高度降低,並演變成能安置數門火炮的圓形炮台,成為近世炮台的雛型。其四,為了克服圓形台堡的射擊死角,又將其改為五角形棱堡式炮台,16世紀的意大利便正式建築這類炮台,從而使要塞建築從城堡式要塞體係進入了炮台式要塞體係的發展階段。

2.城堡建築學的發展

與城堡建築發生變革的同時,歐洲的城堡建築學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創新的著作紛紛問世。其中有意大利的:數學家塔爾塔利亞的《各種研究和發明》第6冊(1546年在威尼斯發行),阿爾吉西(Alghisi da Capi Galasso,約1523~1573)的《論築城》(1570年在威尼斯出版),馬吉(Maggi Girolamo,1523~1572)和卡斯特裏奧托(Castriotto Giacomo?~1562)合寫的《論城市築城》(1564年在威尼斯出版);德國的軍事工程師斯佩克爾(Speckle Daniel,約1536~1589)的《要塞築城學》等。其中斯佩克爾曾在法國東部邊境的斯特拉斯堡城建築過棱式城堡,他的著作克服了意大利築城學著作的缺陷而有不少創新和改進,提出許多新原則,成為後來所有棱堡式工事建築體係的重要依據。斯佩克爾提出的原則主要有下列幾條。

其一,構成要塞圍牆的多角形的邊愈多,要塞就愈堅固,因為邊多了,要塞的各個正麵就可以更多地互相支援;所以,需要相互掩護的各個工事配置得愈近似直線愈好。

其二,銳角棱堡不好,鈍角棱堡也不好,棱堡的角應為直角(恩格斯認為,銳角確有不利之處,但鈍角卻非常有利而且不可避免)。

其三,意大利的棱角堡太小,棱角堡應當是大型的。

其四,每個棱堡內和中堤上都必須構築封垛,這是當時守城戰中得出的經驗。

其五,棱堡的側麵或者至少是部分側麵,最好是整個側麵應同防守線垂直,並應從防守線和中堤相交之點築起。

其六,棱堡必須構築穹窖和暗廊,以為防守護城壕之用。

其七,三角形棱堡應盡可能構築得大些,以使其更好地發揮守備作用。

其八,隱蔽路的防禦應當盡量加強,其斜堤頂和外岸頂端應築成鋸齒形,使敵炮的縱射失去作用。

其九,棱堡的任何石砌部分都不應在敵人的視界以內,不應暴露在敵炮平射火力之下。這樣,敵人的攻城炮在到達斜堤頂以前,便不能做好射擊準備。

斯佩克爾的9條原則,對此後的棱堡式築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恩格斯對他的評價是:

在整個近代築城史中,人們在每一個著名工程師的傑出主張中,都能證明其中某些內容,都是從這位偉大的棱堡防禦體係奠基人處抄襲來的。

恩格斯對中國發明的火藥與創製的火器,在西傳後所產生的巨大曆史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認為:

火器的采用不僅對作戰方式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要獲得火藥和火器,就要有工業和金錢,而這兩者都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在火繩槍炮的猛烈轟擊下,封建統治者的王冠紛紛落地,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各國或先或後地獲得了成功。以工業和金錢為基礎的火器,又在戰爭的推動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7世紀中葉以後,歐洲的火器研製者又把從中國學到的火器製造與使用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火繩槍已發展為燧發槍,並一直使用到19世紀初葉。火炮在17世紀末已開始發射榴彈;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格裏貝伐爾,在提高火炮的機動性與推動火炮的標準化方麵,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英法等國統一了火炮的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尺寸比例更為合理;17~18世紀,歐洲大型風帆艦的排水量已達1700多噸,備炮數量多達幾十門至上百門。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軍事變革也日益深化,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明顯。

1757年12月5日,普魯士軍隊與奧地利軍隊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在西裏西亞的洛伊滕(Leuthen)進行了一次決戰。作戰中,普軍采用斜切戰鬥隊形,對奧軍實施斜向攻擊,從而增強了主攻方向的兵力,大敗奧軍,使奧軍傷亡近萬人,被俘1.2萬人。此戰使傳統的線式戰術日臻完善。

1799~1815年,法國在拿破侖執政時期,與奧、普、俄、英為核心的反法同盟,進行了一係列的戰爭,共延續了15年,結果是反法聯盟取得了勝利,封建王朝複辟。但是它動搖了歐洲封建製度的基礎,喚起了歐洲各民族的覺醒,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的曆史進程。拿破侖是善於使用火炮突擊的統帥,他注重以殲滅敵軍為作戰目標,堅持在決定性時間與地點,集中優勢兵力與火力,以急行軍和快速運動達成突然性,力圖通過一兩次決戰定勝負。他摒棄了傳統的線式戰術,創造了縱隊與散兵相結合的戰鬥隊形,為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7~19世紀,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行了多次戰爭。在1790年7月19日的刻赤(kerch)海戰中,俄國黑海艦隊在F。F。烏沙科夫指揮下,不拘泥於傳統的線式戰術,采用機動的戰術,集中火力攻擊土耳其艦隊的旗艦,用艦炮向其猛轟,將其擊敗。

上述作戰方式變革之例說明,由中國火器西傳後所引起的歐洲一些國家的軍事變革,在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葉,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對整個西方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