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孫子兵法》的作者和版本(1 / 3)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也是世界公認現存最早的“兵學聖典”。它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因是仕於吳的孫武所撰。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見,《孫子兵法》是13篇。這“十三篇”六千字的兵法,文字精煉,內容豐富,富於哲理。它不僅早在戰國時期就廣為流傳,而且為我國曆代兵家和將領所推崇。

《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十三篇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從各篇內容看,頭三篇及壓軸篇論述了孫武的戰爭觀和攻戰取勝的基本戰略原則。從第四“形篇”到第七“軍爭篇”,著重論述了作戰和戰術原則。從第八“九變篇”到第十一“九地篇”,著重論述了“將道”、“料敵”、“行軍作戰”、“軍事地理”和“士氣”等方麵的問題。

統觀全書,孫武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躍然紙上。其一,“以利動”的戰爭觀。孫子力主“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和“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火攻篇”)這說明開戰與否取決於國家的利益,同樣為了這一利益必須周密規劃以便攻戰取勝。反過來說,全書除一處(“用間篇”:“非仁義不能使間”)外,全書沒用一個“義”字。這也佐證了孫武的功利主義的戰爭觀。其二,反對迷信。孫武主張“禁祥去疑”(“九地篇”),“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在古代采取科學的態度來預測戰爭的勝負,這是難能可貴的。其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孫武主張對戰爭作全盤的、正反麵的考查。他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九變篇”)這是他認識和解決戰爭中各種矛盾的一把鑰匙。在《孫子兵法》中論述了許多對立而又相互轉化的範疇概念。如“奇正”、“虛實”、“攻守”、“主客”、“強弱”、“勞逸”、“遠近”等等。這類兩個字表達的二元概念,井非一成不變。在一定條件下,經過主觀努力是可以轉化的。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實質上是要掌握其辯證的關係。

從軍事角度看,《孫子兵法》一書還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戰備觀念

孫武首先對戰爭持慎重的態度。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火攻篇”中,孫武又告戒說:“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其次,他在“計篇”中提出了戰爭應考慮的事項——“五事”、“七計”。所謂“五事”,即“道、天、地、將、法”。所謂“七計”,即分析對比敵我雙方在“君主的取道”、“將領的才能”等七個方麵的優劣,從而預斷戰爭的勝敗。對政治因素的重要性,他強調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形篇”)輿論的支持或民心之所向也是戰爭取勝不可或缺的政治因素,對此他說:“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計篇”)。再則,充分重視作戰的自然條件。他從“天時”和“地利”兩方麵作了論述。關於“天時”,孫武說:“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計篇”)其中,陰陽是指氣候的現象。他認為,隻有在天時對我有利時才能發動戰爭。關於“地利”,孫武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計篇”)這簡短的一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包括現代“軍事地理學”的概念。

2.“先知”理論

孫武所說的“先知”是指戰爭指導者在戰前,要對有關戰爭勝負的各種條件,作全麵的了解、分析和研究。他在“謀攻篇”中指出:“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在“用間篇”中,他強調諜報工作的重要性。讚賞“非聖賢不能用間”,同時指責那些舍不得用官爵和金錢利用間諜以偵察敵情的君主和將帥。他說:“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他的結論是:“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顯然,孫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已成為戰爭中”情報先行,克敵製勝”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孫子也把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間諜,上升到新的戰略高度,認為諜報工作是“先知”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3.謀略思想和“詭道”原則

孫武主張戰爭指導者要善於以謀略取勝,以“伐謀”、“伐交”為先。他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攻篇”)與“謀略”相聯係的是孫子的“詭道”原則。孫子說:“兵者,詭道也。”(“計篇”)又說:“兵以詐立”。(“軍爭篇”)他在開篇中論述了“詭道十二法”後,歸結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是“詭道”的實質,也體現了孫子的以少敵多、以弱敵強的思想。“詭道”也是實現“以利動”的戰爭觀的必由之途。它構成了現代軍事欺騙術的理論基礎。

4.掌握主動和速戰速決

孫武對攻防作戰始終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虛實篇”)和“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他還強調“以逸待勞”(“軍爭篇”),先發製人和“避實而擊虛”(“虛實篇”)、“先奪其所愛”(“九地篇”),對敵人的要害和弱點給予迎頭痛擊。孫子機動靈活的作戰思想在其“虛實篇”多有闡述。他說:“夫兵形泉水……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子的“奇正”並用和“迂直之計”也充分體現了他所主張的作戰靈活性。速戰速決是孫子軍事思想的一項重要原則。他強調:“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作戰篇”)這是就戰事的總體而盲,不宜久戰不決。即便在具體作戰行動上,孫子也主張:“兵之情至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孫子把戰術上的速戰速決和突然襲擊聯係起來,至今在軍事上仍有其重要意義。

5.重視人的因素

孫子強調“人”在戰爭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他很重視“選將”、“愛兵”、“善俘”和士氣的作用。他非常強調將帥的作用。提出“選將”的標準是“智、信、仁、勇、嚴”(“計篇”),同時對部屬校佐的才智也不能苛求,要善於發揮其作用。所謂“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篇”)孫子反複論述將帥是“國家安危之主”(“作戰篇”)和“國之輔也”(“謀攻篇”),並多次闡述“將道”。他指出:“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九地篇”)提醒“將有五危”(“九變篇”)、“將之過也”和“將之至任”(“地形篇”)。倡導“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地形篇”)對於俘虜要善待,所謂“卒善而養之。”(“作戰篇”)與此同時,孫子重視軍隊的士氣。他提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軍爭篇”)。對於敵人則可根據其士氣的不同,采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軍爭篇”)的“治氣”、“治心”的方法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