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孫子兵法》的作者和版本(2 / 3)

“十三篇”的作者

孫武的生卒年代雖因史籍記載過簡而不可詳考,但仍可看出其大略的活動史跡。

1.孫武的原籍與活動年代

孫武是齊人,大約與孔子同時期。前者在《史記》中言之鑿鑿:“孫子武者,齊人也。”後者也有明確記載。《史記·伍子胥列傳》稱:“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其後四年,孔子相魯。”按,吳王西破強楚,攻占楚國首都郢城的時間是公元前506年,而孔子從宋國去魯國擔任相禮(司儀)則是在公元前502年。太史公在“伍子胥列傳”中專門提了一下孔子,正好說明孫武的活動時間與孔子的活動時間有重合之處。

2.孫武佐吳王成霸業

孫武是由吳國重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作為客將與伍子胥共同參與了振興吳國的霸業。吳王闔閭是孫武所著“十三篇”最早的讀者之一。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一開始就點明“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顯然,孫武在向吳王闔閭獻策之前,就已草成了“十三篇”。又據“伍子胥列傳”載,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孫武曾諫阻吳王人郢。孫武曰:“民勞,未可,且待之。”吳王之師“乃歸”。這說明孫武當在此時之前就入吳了。由此推斷,伍子胥早已深識孫武之精通兵法(可能看過孫武著述的草稿),他才有信心敢於再三向吳王推薦。

3.孫武的業績

“西破強楚,人郢,北威齊晉”。這是孫武在吳國的主要業績。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接受了伍子胥、孫武的擾楚、疲楚的戰略決策。伍、孫隨同吳王伐楚,采取正麵鉗製,爭取了蔡、唐兩國的支持,從楚國北側蔡(上蔡)、唐(唐河)屬境舉行了近千公裏的戰略大迂回,以3萬人戰勝楚軍20萬,五戰五捷,襲擊並攻占了楚都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北威齊晉”,是指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會盟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吳國威震中原,暫時取代晉國的霸主地位而言。這兩次戰爭,特別是吳楚之戰是春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吳國能獲得勝利,是與孫武的謀劃分不開的。對於這次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的吳楚之戰,《尉繚子·製談》盛讚曰:“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武子也。”

4.孫武教練女兵、斬美姬的紀事

司馬遷以較多的筆墨描述此事,在簡短的“孫子吳起列傳”中占了很大的篇幅,這是事出有因的。其用意是印證“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而這種強調將帥帶兵應擁有靈活主動的指揮權的觀點,在《孫子兵法》的“九變篇”和“地形篇”中均有闡述。同時,“斬美姬”的記述也是突出治軍的法紀嚴明和為將的恩威並用的風格和威儀。這段紀事對於《孫子兵法》的外傳,不無促進作用。因為幾乎所有的《孫子兵法》西文譯本中都附上了這段紀事。在西方讀者看來,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從而增加了閱讀“十三篇”的興趣。

5.孫武及其後代孫臏各有兵法著述

《史記》和《漢書·藝文誌》有兩個孫子兵法的記載,已為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竹簡所證實。漢簡除“十三篇”外,還有“吳問”等篇的孫子佚文。漢簡《孫臏兵法》則分上、下編,各15篇,計一萬一千餘字。因年代久遠,這兩部漢簡兵法多有殘缺。盡管如此,仍是彌足珍貴。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孫武主要活動於吳王闔閭和夫差的前期,約公元前512一前473年,即公元前6世紀末至5世紀初。這時期,春秋五霸的鬥爭已近尾聲,位於中國東南的吳、越崛起於爭霸的曆史舞台。孫武由齊至吳,為吳王闔閭振興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為重要的是,使他名垂千古、流傳百世而不衰,在於他給人類文化史和戰爭理論上留下了‘十三篇’這部以講戰略為主的兵學巨著”。

版本及其流傳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的軍事經典著作,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曆代注《孫子》者共約200家;注本流傳的約70餘家。標誌著整理和注疏工作質的飛躍的裏程碑,是宋代形成了“孫子學”的兩大版本係統:即《宋本十一家注》係統和武經(即《武經七書》)係統。

早在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就曾廣為流傳。《韓非子·五蠹》稱:“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其中,孫指孫武、孫臏,吳乃吳起。而證實曆史上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傳世的,完全要歸功於1972年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的竹簡,這是研究《孫子兵法》的重大突破。這批珍貴的殘簡是現存最古老的《孫子兵法》版本,堪稱是“傳本孫子兵法的祖本”。

三國時期,注釋《孫子》而起了曆史性重大作用的軍事家是曹操。他曾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蜀相諸葛亮也說過:“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遠。”他們對《孫子兵法》高瞻遠矚的謀略是推崇備至的。

唐太宗李世民深通《孫子兵法》,與李靖談軍略的《唐李問對》,深入淺出,戰例充分,議論頗多獨到的見解。到了宋代,因仁宗、神宗年間,邊患頻仍,朝廷設立了“武學”以培養將才。至元豐年間(1078~1085),頒行了以《孫子》為首的《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教材。大約在南宋寧宗時(1195~1224)刻印了《十一家注孫子》。這個彙集了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皙、張預、賈林、梅堯臣、陳皞、孟氏、何氏十一家注釋的《孫子》,簡稱為宋本《十一家注》。它與武經形成了《孫子兵法》的兩大版本係統。

宋本《十一家注》是《十家注》係統的母本。它可能就是《宋史·藝文誌》所錄《十家孫子會注》的另一刊本。至於鄭友賢在其《孫子遺說·序》中一再提到“十家之注”,並稱他的《遺說》為《十注遺說》。這可能一是舉成數言之;二是如孫星衍、畢以王旬和餘嘉錫所說:杜佑本不注《孫子》,其注乃《通典》之文;去佑之數,正合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