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寇橫掃東南亞、英美軍隊望風披靡,中國十萬遠征軍將士臨危受命,毅然出國遠征,以劣勢裝備之陸軍在緬甸同優勢裝備的日本陸、海、空三軍展開殊死較量。在連續予敵以重創後,終因種種對我不利之因素的發生,功敗垂成,铩羽而歸。
中國遠征軍所經曆的戰鬥之慘烈、條件之艱苦、絕境之恐怖、撤退之艱辛都是難以想象的,為了永遠銘記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異域遠征,為了深切緬懷壯烈捐軀的6萬將士,也為了留給後代一些真正的經驗教訓,我想從一個純粹軍事學術的角度,對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失利、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所做的不可取代的重大貢獻談些個人看法。過去對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評價,存在不少值得認真商榷的問題,而西方學者對中國遠征軍的貢獻長期視而不見,比如英國軍事曆史學家利德爾·哈特,他的權威性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關於緬甸部分幾乎沒有涉及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深遠地影響了歐洲戰局的發展。阿拉曼會戰後,北非的德意軍隊徹底喪失了主動權,25萬人於1943年5月12日向英美軍隊投降。1943年7月12日,也就在北非德、意軍隊全軍覆滅不到兩個月,英美軍隊以北非為跳板,不失時機地發動西西裏登陸,打擊在軸心國“柔軟的腹部”上,此時正是決定蘇德戰場命運的時刻,決定蘇德兩國戰略主動權易手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到達高潮,蘇德雙方統帥部都放出了最後的戰略預備隊。德軍南麵曼斯坦因集團已占據上風,蘇軍最高統帥部最後一支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麵軍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已經全部投入戰鬥,並遭受嚴重挫折,斯大林震怒之下,將該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羅夫撤職,差點送軍事法庭審判。
曼斯坦因元帥回憶道:“……在這個時候也擊敗了敵方機動預備隊所作的反擊,敵方的十個戰車或機械化軍均被擊潰及受到嚴重損失。到了七月十三日,麵對著南麵集團軍的敵軍共被俘24000人,損失戰車1800輛,野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七月十三日,當戰鬥達到了其高潮,勝利似乎即在目前之際,兩個集團軍的總司令被希特勒召往彙報。他在開會時首先宣布西方聯軍已在西西裏登陸,所以情況是已經發生了一個嚴重的逆轉……所以在意大利和巴爾幹西部都有成立一個新軍團之必要。這些兵力必須從東戰場上去抽調,因此'衛城'作戰必須要停止……我就指明出來戰鬥現在是正好達到了其頂點,此時若是擺脫戰鬥即無異於放棄了勝利。我們至少要把敵軍的機動預備隊都完全擊潰才罷手。”
蘇軍朱可夫元帥也承認:“從分析敵人的行動中可以感到,別耳哥羅德地域的敵軍是由比較有主動精神的有經驗的將領指揮的。實際上就是這樣。這個敵軍集團的首領是曼斯泰因元帥。”
但是,驚慌失措的希特勒拒絕了曼斯坦因等將領的建議,作出了立即撤出庫爾斯克會戰的決定,放棄了快要到手的勝利,導致了德軍戰略主動權的徹底喪失。從整個歐亞戰局密切之關係而論,以及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戰場相互關聯而論,1942年的緬甸戰場同北非戰場、西西裏登陸、庫爾斯克會戰構成一種邏輯聯係。
因此,中國的戰史學家應該負起責任來,向世界指明:北非戰場的製空權是以放棄緬甸戰場製空權為代價的;1942年夏季,中國遠征軍是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浴血奮戰,以自己的悲壯失敗換回英軍在北非決定性會戰的勝利,並通過西西裏登陸、庫爾斯克會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朝勝利方向轉變時不可缺少的一個重大環節,這就足以證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無愧於曆史的重大軍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