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和商貿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演進的。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以《孫子兵法》從事生產經營的記載。到了現代,《孫子兵法》在商戰中的應用,猶如其在軍事上的運用那樣,首先盛行於日本,然後轉向歐美各國。在冷戰結束後,生存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要課題時,《孫子兵法》在經濟、商貿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中國古代以兵法經商的記載
曆史是一麵殷鑒,現實是曆史的繼承和發展。《史記》的“貨殖列傳”上記載著越國大夫範蠡成為“陶朱公”的故事。在越王勾踐滅吳王夫差之後,範蠡扁舟而去,“下海”經商於定陶,改名易姓為陶朱公。他不僅選擇店鋪地點適中,而且經營中能逐時而居貨,“不責於人”,“能擇人而任時”。遂至巨萬。陶朱公也成了富者,即現今“大款”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史馬遷在遣詞造句中用了與《孫子兵法》中“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篇”)相似的文字。
戰國時周人白圭提出的貿易致富的理論——“積著之理”和“治生之術”,完全用的是孫吳用兵之道。白圭主張采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穀物成熟時收進糧食,出售絲、漆;繭出產時收進帛、絮,出售糧食。認為經商必須掌握時機,運用智謀,猶如孫吳用兵,商鞅行法。在《史記·貨殖列傳》上記述如下:
……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孰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欲長錢,取下穀;長石鬥,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由此可見,白圭將孫子治軍製勝的原則靈活地運用於經營活動之中: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
“與用事僮仆同苦樂”——“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計篇》)、“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孫子·地形篇》)。
“趨時若猛獸鷙鳥”——“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孫子·勢篇》)。
“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懸權而動”(《孫子·軍事篇》)。
“仁不能以取予”——“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孫子·地形篇》)。
白圭談到經營者自身的修養也與孫子提倡的將之“五德”——“智、信、仁、勇、嚴”相類似。
由於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崇本(農業)抑末(商業)的觀念根深蒂固。從舊中國時的“士農工商”到新中國的“工農兵學商”,商人的地位始終在最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後,經商者的地位才真正得以提高。研究經濟問題自1978年以來蔚然成風。關於《孫子兵法》用於商戰的課題也開始為國內學者所重視。80年代以後,國內有關的著作陸續問世。
日本重視“兵法經營”企業
相比之下,日本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就重視“兵法經營”企業,而且取得了成效。日本在戰敗的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國家,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時間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除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條件外,主要靠的是“日本人獨特的民族認同感,日本民族社會的凝聚力,日本社會喚起共同意向的特殊能力和堅韌不拔地追求較長期的戰略目標”。日本一貫重視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對振興經濟至關重要。而融兵法管理於企業管理之中也為發展經濟起了推動作用。在這方麵,大橋武夫所編著的《兵法經營全書》十卷是代表之作。
(一)大橋武夫的“兵法經營”術
大橋武夫,戰前為日本陸軍中校、東部軍參謀,戰後出任東洋精密工業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在一家東洋鍾表公司瀕臨倒閉之際,毅然接管了其中之一的小石川工廠。他將《孫子兵法》運用於經營實踐,很快就使企業起死回生。他重建的東洋精密公司也聲名遠播。他撰寫的《用兵法指導經營》一書,曾引起經營界的巨大反響。幾十年來,大橋為企業作了數千次專題演講,寫出了30多本關於應用兵法經營的書,後來又編著了一部長達10卷的《兵法經營全書》。大橋武夫說:“這種(兵法)經營方式比美國企業經營更合理,更有效。”
作為日本智力公司兵法經營塾長的大橋武夫,著作等身。其中有一本篇幅不長的《兵法經營要點》已於1989年譯成中文。這是一本集東西方諸子兵家名言警句於一體的手冊,可供企業經營者研究參考。全書分:企業經營的秘訣,企業主要領導人的經營體會,統率指揮,人才和組織,經營戰略,情報活動,市場作戰七章。選用了孫吳孔孟等家及馬基雅弗裏、克勞塞維茨等人的名言警句共230條,其中中國諸子兵家之言共156條,占了大部分。大橋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
作為經營者,有時會陷入一籌莫展的絕境,不得不在痛苦中掙紮。當已到達絕望的頂點時,突然如夢方醒,在反複閱讀的兵書中發現了一副救命良藥——警句。這時,深為自己的無效努力羞愧不已。在2000多年前古典名著中已經指明的問題,竟然在2000多年後還像初次接觸一樣,難道這麼長的歲月人類毫無進步嗎?當然也為自己沒有及時閱讀這些書籍而感到悔恨和不解……我們這些為日常工作疲於奔命的人,有時頭腦中也閃出一些名言,但是常常由於缺乏深入思考和體會而不了了之。
顯然,熟讀兵書的大橋在倡導企業經營者在百忙中要讀點書,至少要翻閱一下有關的兵家名言,以開闊思路,找出門徑。這本小冊子中的一些選例對經營者不無啟迪作用。下麵是兩個例子:
1.企業主要領導人“在危急關頭要表明自身的存在”。大橋認為,當企業處於蕭條而不是繁榮之時,經營者應該有“上場”亮相的意識,明確表明自身的存在,以便盡最大努力鼓舞部屬的士氣。據查從絕境中轉危為安並取得大勝的名將的真相,大多是在堅強意誌下運用戰略戰術秘訣的結果,其餘則是由於無計可施專靠鎮定沉著所取得的。因為自身的泰然自若會給敵人和自己的部下造成確實胸有成竹的心理作用。大橋還舉一個友人之例,該朋友在其經理室旁修了個洗澡間,當被問及“是否太累了”時,就照照鏡子,如果臉上出現沮喪的神情,就馬上洗個澡,始終給部下一個紅光滿麵充滿信心的印象。大橋的第一條體會和他所舉的另一條主管人“不可憂心忡忡”是一致的。他以《三略》卷一“上略”所引《軍讖》之句:“將可樂而不可憂,將憂則內外弗信”為依據,認為“將帥的表情、言語、態度對部下的士氣影響極大。將帥應經常麵帶笑容,毫無憂傷之意。倘若將帥不安,必然失去幕僚和部隊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