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國際視野中的現代遠程教育本土化進程及其發展對策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視野中的現代遠程教育正以獨特的魅力衝破時空限製,衝擊傳統大學的樊籬,受到越來越多公眾的青睞與關注。伴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軟件包開發及計算機網絡應用,我國的遠程教育在經過早期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之後,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即現代遠程教育階段。我國現代遠程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僅在數量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而且在質量上也逐步取得了社會的認可,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層次和辦學特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年底,經教育部正式批準的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開發了8557門課程,設立2347個現代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點),開設的學曆教育包括研究生、專科起點攻讀本科和普通專科等各個層次,專業數量達到上百個,試點高校的網絡教育已經擴展到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正逐步把覆蓋範圍擴大到市和縣,累計注冊學生230多萬人。現代遠程教育將從試點之初“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型。本文著重對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轉型期發展中的問題、趨勢及對策進行論述,以期望能引起大家對這一教育熱問題更廣泛深入的關注。被譽為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提案人的遊清泉早在2002年就針對現代遠程教育4年大發展中凸顯的問題說:“我國現代遠程教育一方麵是起步時間不長,另一方麵是發展速度驚人,因此,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正常的。”進入2005年後,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質量問題更加突出,一度出現部分試點高校及試點高校校外學習中心因各種原因被停招的局麵。現就此舉要如下。

(一)辦學指導思想不夠明確,利益驅動現象大量存在

普通高校發展遠程教育一般是依托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這些學院自身大多沒有雄厚的遠程教學力量,還有些管理人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不夠端正,對遠程教育規律不了解,也缺乏遠程教育的經驗,他們利用遠程教育沒有招生計劃限製,入學門坎降低等優惠政策,招收大量應屆高中生,進行本、專科學曆教育,甚至把學生招進來,集中脫產學習,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管理方式與全日製普教學生無任何區別,把遠程教育變成了學校擴招的手段,以謀求短期效益為目的,用名牌大學的牌子來迎合甚至誘導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非理性要求。重硬件設施輕軟件配套、重招攬生源輕過程管理、重經濟利益輕社會責任、重地域擴張輕自身建設等辦學指導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同時,公司、企業是要講成本效益的,校企合作中如果處理不好,教育質量自然也難以保證,會發生問題,至此,現代遠程教育完全偏離了預期的軌道。

(二)管理機製不健全,定位方麵有偏差

一些人對現代遠程教育的特點研究不夠,對遠程教育服務的對象認識存在片麵性和偏差。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現代遠程教育主要是在從事高起本、專升本和高起專的學曆教育。對學習對象不加選擇,招收的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很多學習者不適合遠程教育學習。有些學習者計算機操作技術比較差,無法閱讀CAI課件,不會在網上收集學習信息,不會進行BBS討論,不會發E-mail。更有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現代遠程教育自主型學習。現代遠程教育不是弱者教育,相反,其不僅對參與學習者的一般素質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還對參與學習者的某些能力有特殊要求,如自律能力、獲取信息能力、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麵對這些未經任何選擇注冊的學生,開展遠程教育難度很大。高校的優勢在於擁有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人員,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比較快。目前的遠程教育在辦學層次上卻沒有體現其本身的優勢,反而運用了劣勢,定位方麵有偏差。

(三)缺少必要的政策法規,外部環境有待改善

至今為止的有關現代遠程教育的法律法規都是以部門規章為主的,雖然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中明確提出了現代遠程教育的概念,但這隻停留在號召和項目的層次上,並沒有鼓勵和規範人們通過現代遠程教育進行包括學曆學位教育在內的關於終身學習的更深層次的法律法規。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快速發展,政策法規建設滯後的問題日益突出。

(四)教育經費投放不足,經費投入的量與實際教育產出之間失衡

現代遠程教育本具有降低成本的優勢,但這個優勢,隻有在其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顯示出來。據研究:傳統院校成本曲線起點低,表示其固定成本較低,但隨著招生人數的增長,總成本增長較快,曲線上升較陡。現代遠程教育院校成本曲線起點較高,即其固定成本較高,這是因為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開辦時需要一筆可觀的投資。但是,隨著學生人數的增長,其總成本增長較慢,曲線上升平緩,當院校規模大,學生總數多時,現代遠程教學成本效益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尚處在起步階段,不論是硬件環境建設、軟件資源開發、專業人員培訓等等,都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撥款,但仍未能滿足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就是在這有限投入上也是投入的量與實際教育產出之間失衡。一些學校在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上,其投入以千萬元計算;但在實際的教育應用方麵,由於基本教育理念的滯後,盡管已經建設了交互式的網絡硬件平台,但許多教育教學實踐僅僅采用了對類似被動接收形式的傳統廣播方式的應用(如目前常見的autherware、powerpoint等演示型課件),而在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整合方麵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這樣的校園網,隻能說是更好地為“電灌”服務。教學設備的更新,沒有伴隨著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的同步轉變,計算機網絡應有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隻是穿新鞋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