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聽聲辨心,聽出語言的弦外之音再做決斷(1 / 1)

“弦外之音”也可以理解成為“言外之意”“話裏有話”,這種現象已經頻繁地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場合之中了。它以言語含蓄卻擲地有聲的特點被人們廣泛應用於幽默調侃、諷刺發泄、批評鼓勵、摸底打探……然而,“弦外之音”是說起來容易,聽起來難,很多人並不能會意其中的奧妙。

單位有一個女同事拉家常,其中一位中年女士說:“我老頭子每天下班後都要去應酬,連星期日也這樣,我真希望他能多在家陪陪孩子。”另一位走出校門不久的女孩隨聲附和道:“現在的男人都是這樣。”結果,引起對方不滿。

這位年輕女士之所以得罪對方,是因為她缺乏生活經驗,聽不出中年婦女對自己丈夫“發牢騷”的弦外之音——炫耀她愛人事業順利、家庭幸福和諧。

中國人喜歡話裏有話,“逢人隻說三分話”。我們常說“看他怎麼說”而不是聽。所以,單單去聽別人說了什麼,並不能了解他心裏在想什麼。在人際溝通中,若你意會不出別人隱含的語言信息,輕則會把別人的鼓勵當批評;把別人的嘲諷當“補藥”;重則會把事情的是非顛倒,直接影響你對事物和人的判斷與抉擇。

參加工作不久的小趙,向領導提出了要求解決住房的申請,領導隨口答複:“讓我和其他領導一起考慮考慮”。他以為很有希望,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再催促,領導顯得不耐煩地答複:“還得再研究研究”。後來,不僅問題沒解決,而且還給人留下了一個“不識時務”的印象。

小趙之所以落了一個“不識時務”的印象,是因為他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得有些領導善於巧妙拒絕下屬,沒有聽出其弦外之音是在拒絕你。

聽懂“弦外之音”是很有學問的技巧。每個人對語言用意的敏感度不一樣,硬要菜鳥聽懂不太現實,但是隻要我們留心學習,就一定有所收獲。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人一些性格、興趣、習慣、環境因素等,一定時間觀察的積累,會使這個人對你的言外之意有跡可尋;在處事方麵,多考慮事物的另一麵,多進行換位思考,原本神秘話中話就會變得明朗起來。記住,凡事都事出有因,“弦外之音”也不例外。

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品質以及內心情緒,也是對你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測試。聽懂“弦外之音”的能力絕對是你今後遊刃在人際交往的墊腳石。表麵上的能否聽懂、看懂、讀懂絕非關鍵,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經曆、嚐試判斷之後,能細膩地進行分析與總結。

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獨立性和自主性強;常用複數的人多見於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人們總是認為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話,寫文章。實際上無意中在借用別人的話,有自我擴大欲,反過來探尋這一點,就能窺見其人的內心深處。例如,說話經常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和外語的人,其實,這種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擇業時,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過分矯飾,反而畫蛇添足,讓別人如墜雲霧的效果是最不利的。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你對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識。《圍城》中的張先生在方鴻漸麵前大肆賣弄自己的洋文,以顯示自己博學,實際上隻反映出其知識的貧乏。

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對相同的事往往有不同的言語表達,因為他們的期望不同,所以我們聽來可能也各異。比如,在年輕小夥子的世界裏,他們最愛談論的話題是車子。關於車子的雜誌也跟音樂、足球雜誌一樣暢銷。小夥子的話題幾乎都涉及與車子的品牌、行程距離、速度等有關的話題。即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暫時買不起車,但他們那麼熱衷於車的話題,無非在表示自己將來有能力購車,或者是自己對這些時髦的話題懂得很多,這也是一種顯示罷了。

所以,要知曉對方的真正心理動向,就要巧妙地捕捉“弦外之音”,從隻言片語中把握說話者真正的意圖。當然分析與總結同樣重要,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多留個“心眼”。當漸漸形成這種思維模式之後,懂得“弦外之音”將成為一種本能與習慣,自己的情商也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