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現實社會中種種複雜的境遇,麵對擺在你麵前一次次的抉擇,你是一味的“進”,還是能依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退讓呢?有的人過於執著於硬碰硬的拚搏,在困難和險阻麵前,總是“勇敢”地衝在前麵,最後弄得個傷痕累累。而有的人,在不可跨越的障礙麵前,懂得去“示弱”,適當地給給自己留出了退路,做出了讓步,最後以退為進,達成了目的。
戰國時期,晉文公即位以後,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楚成王被激怒,立即令成得臣率軍北上,征伐晉國。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將士們後退。將士們大惑不解,他們認為,晉軍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道理。晉臣狐偃解釋說:“楚王曾經有恩與國王,他這樣做,是為了實現他當年的諾言,國王曾在楚王麵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如果今天國王言而無信,我們就理屈了。”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裏,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辭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了。”
晉楚之戰爆發。兩軍才一交手,晉軍統帥指揮軍隊假裝敗退,還在戰車的後麵掛上樹枝,揚起一陣一陣塵土,顯出慌忙敗退的樣子,把楚軍引進埋伏圈。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向楚軍攔腰殺來,結果楚軍被殺得七零八落,大部分被殲滅。成得臣見勢不好,急忙收兵回撤,好不容易才逃出重圍。成得臣戰敗後,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晉文公借此機會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當了霸主。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這場爭戰與其說是晉文公主動讓步,對楚軍進行謙讓,不如說是一場戰鬥策略,“以退為進”。通過對楚軍的讓步,一方使晉軍在戰術更穩定,另一方麵也表明晉的仁至義盡,使得楚軍不再有攻擊晉國的借口,這種以退為進的謙讓,不但使晉國贏得了戰爭,而且在道義上又不失誠信。成就霸業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以退為進”的道理也經常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有所實踐。
有兩個大學生王旭和張然,畢業後同時分配到同一家公司上班,由於兩人的表現都很優秀。年終快到的時候,公司決定要提升一位科長,巧到是,正好提升他們中的一位,當然,王旭和張然都是想當科長的,但這必須有領導決定。經過考查,上級決定任命張然擔任這一職務。但出乎意料在聽到這一消息後,張然卻對領導說,這一職務王旭比我更為合適。
於是,領導決定任命王旭,在王旭當科長以後,對張然比以前更熱情了,他知道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科長,全是張然在領導麵前的極力推薦。從這次任命事件中,領導對張然的看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領導覺得張然這個人不但為人實在,還很謙遜,實在是難得。沒多久,公司的副經理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領導很自然的想到了張然。而張然也很順立的就當上了這家公司的副經理,剛好是王旭的上司。
其實,一開始也並不是張然不想當科長,而是他非常想當科長,但是後麵還有更大的利益再等著他。再則,如果他為了科長一職而與王旭爭得你死我活,那麼結果肯定會雙方之間反目成仇,而如果他把職位讓給了王旭,不但顯出了兄弟之情,同學之誼,而且領導對他的印象也會上升一個層次。也因此,經過利益權衡,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生活中,“以退為進”的例子不勝枚舉,“退”沒有“進”來的剛強,但是,“退”往往能在不經意間,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