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坦然施恩,別讓恩惠變成了別人的負擔(1 / 1)

幫助他人本是好意,但是讓別人感受到負擔和不自在,有時候卻能從好意急轉直下變成惡意了。這世間的人情世故就是如此微妙。同樣的幫助,做的自然,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最能讓人接受,也最讓人感動。相反,如果你幫了別人的忙,就表現得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在了別人的“恩人”的位子上,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那麼你的幫助,也就將成為別人的負擔和心病。

村裏有個年輕人很窮,在一個大雪天,他去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與年輕人兩塊大洋,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年輕人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著急用的家裏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年輕人幹的。這使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年輕人寫了一份借契,年輕人也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年輕人雖然窮,但是他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年輕人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大大的不同。

中國人是最愛麵子的,人們總是盡其全力來保持顏麵,所以即使是幫助別人,也要注意保護他人的自尊心不要受到傷害。

一個商人在街頭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商販,心中頓時生起一股憐憫之情。他把一元錢扔進小商販的杯中,就走開了。

沒有走幾步,商人好像聽到有人在吼什麼,他一回頭,隻見那個小商販紅著臉衝自己大聲說:“你為什麼無緣無故給一個健康的人一元錢?”商人趕忙折轉身來,從小商販的攤位上拿起一把勺子,他抱歉地解釋說:“對不起,我忘了取我買的東西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小商販說:“你我都是商人,我賣東西,而且有明碼標價。你給我一元錢,為什麼就不肯拿東西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認為我是一個需要人同情的小販?”商人連連說“對不起”,然後離開了。

很快幾個月過去了,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員與商人又見麵了,他雙手遞上名片,並且自我介紹說:“您可能已經忘記我了,我雖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是您傷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乞丐,即使您跑來給了我一元錢,我仍告誡自己:我是一個商人!”

商人聽了,尷尬地笑了笑。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卻忘記了自己的態度是否給別人帶來了傷害。這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這種不當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需要別人幫助的人,往往在自己沒落的時期比一般人的自尊心都還要強,他們強烈地要求維護人格尊嚴,對於別人把自己作為“施舍”對象極為反感,往往認為那是一種恥辱。聯合國資助非洲難民營兒童的物品,也要孩子們付出一點勞動——幫忙卸車、搬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資後,才能取得所要的東西。我們還閱讀過這樣的故事,一位老人看到一個年輕人饑餓難忍卻不好意思行乞,就請他把自己前院的一小堆磚頭搬到後院,然後請年輕人飽餐一頓。對於需要我們幫助,自尊心又很強的人,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做呢?

我們可以嚐試給對方提供一點“勞動”的機會,可以請對方用“以幫換幫”的方式,得到我們的幫助,這樣的幫助就淡化了施舍的色彩,強化關愛的情感。

幫助別人未必轟轟烈烈,喧嘩鋪張,更不要以施舍的姿態高人一等,不必強求受助者感恩戴德,隻要你的幫助融於心中化為行動,一份不經意的善良都能讓人感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