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這樣的心理,“與其叫他依命令行事,不如叫他做相反的事要來得更有用”。如果說到讓孩子“用功讀書”,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他們很容易想“我如果不念書又會怎麼樣呢?”而他們如果被告知“不可以喝酒”,沒準好多人的心裏便生出好奇的想法,想偷偷喝喝看。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不管是誰,當他被別人批評或禁止做某件事時,心裏就顯現出雙麵性:既想接受又想反叛。而想反叛的一麵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逆反心理”。
這樣的逆反心理,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應用比較普遍:家長和老師光說:“給我好好念書”,會產生反效果,偶爾可試著說:“你盡量玩沒關係。”孩子一被這樣說了後,也就不好意思毫不顧忌地大玩特玩了。在學校,在上耐力跑課時,有個別男學生偷懶不想跑,體育老師發現這一情況後,並沒有采用命令的方法強行讓這部分學生去跑,而采用了順水推舟的方法,給這部分同學們講,如果你們堅持不下來可以不跑,也可跑女子的距離。這樣一講就激發了他們的自尊心,這部分學生不僅高興地參加練習,而且都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績。
教學中運用逆反心理,可以收到比正麵教育更好的效果。同樣,在日常生活,工作談判中,激將法也被廣泛地應用。
逆反激將法,對待自尊心強、好麵子、虛榮心強的人尤其奏效。鮮明的個性特征就是說服對手的突破口。然而,無論用在哪個方麵,都要注意方法:
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我們知道人在逆反的時候,思維非常狹隘。我們經常是一根筋式地對付對方,從來沒有換位思考,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考慮。
其次,要明白激而無形、不露聲色往往能使對方不知不覺地朝自己的預期方向發展,不能“激”得太過放肆。如果激將法使用得太露骨,被談判對手識破,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使我方處於被動地位,而且可能被高明的談判對手所利用,反中他人圈套。激將是用語言,而不是態度。用語要切合對方特點,切合追求目標,態度要和氣友善,態度蠻橫不能達到激將的目的,隻能激怒對方。
運用“逆反激將”還要注意掌握一個“度”,沒有一定的“度”,激將法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超過限度,不僅不能使談判朝預期的方向發展,還可能產生消極後果,使談判雙方產生隔閡和誤會。比如,在諸葛亮智激黃忠中,如果在黃忠當眾立下軍令狀後諸葛亮仍然以語相激,對黃忠的實力表示不信任,很可能會使黃忠認為諸葛亮根本看不起他,兩人會由此產生誤會。
另外,事前要設計好方案,把握好時機,不能同時用多次。運用逆反心理的目的是激發和激勵他人,切不可能把他人誤導到歧途。當然,切不可以傷害他人的自尊心為代價,切忌以隱私、生理缺陷等為內容貶低談判對手。商務談判中選擇“能力大小”、“權力高低”、“信譽好壞”等去激對手,往往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逆反激將法,在生活中可以說是非常實用的。我們可以利用“人一旦被人指示或命令,就會很容易本能地反抗”這種心理,“激將”身邊的人和事。
比如說,如果是一位上司,大概知道總是嚴厲訓斥、大吼大叫的話,職員的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吧?偶爾你也可以說:“不必那麼認真也可以啊!”試試看!職員們因為知道業績等於報酬的法則,所以上司的反向言語反而激發了幹勁。
所以,想叫對方做某事時,特別是不想得罪對方時,試試反麵的說法,也是有效的激將法。人際交往中,巧用逆反,可能使某些事情達到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