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鞋的沿革與發展(1 / 3)

自“從猿到人”以來,人類為了生存、發展生產和保護自己的腳,幾千年前就已經在穿鞋了。從古至今,一直是沿襲傳承與發展的曆史軌跡,不斷地演繹和進化著。

一、皮鞋的起源與沿革

幾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有了穿鞋的習慣。“鞋”在古代稱為“履、屐、屨、(音‘滴’)、(音‘鞋’)”。用獸皮裹足、用皮造履,穿著皮鞋的曆史相當悠久,在我國許多地方的考古發掘為皮鞋的起源提供了佐證。

1.人類最早的皮鞋

皮鞋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產物之一。原始人以漁獵為生,逐漸將獸皮用於裝飾、布置住宿、縫製衣帽、構造帳幕和船。同時,為了禦寒,防止硬物損害和創傷,也將獸皮用於護腳,隻不過那時尚未成鞋,隻算得上“裹腳皮”。因此,人類穿鞋始於皮鞋。

戰國時期哲學家韓非在《五蠹》一文中,也曾描述過當時的情形:“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足衣即鞋襪之古稱,意為在當時還沒有紡織的條件下,鞋都是用禽獸皮製作的。

裹腳皮又名獸皮襪,係一種原始“鞋”。它是用一根帶毛的小皮條將整塊獸皮(簡單切割而成)包紮在腳上的“鞋”,據推斷這類“裹腳皮”鞋已有數萬年以上曆史。新疆吐魯番出土的3200年前的高幫“皮鞋”就是在“裹腳皮”的基礎上進化產生的,它較多地保留了原始裹腳皮的形狀和製作方式。

從簡單裹腳的“獸皮襪”到縫紉製鞋,至少經曆了數萬年以上的演變進化曆程。這一觀點主要取決於我國骨針的發現。一枚18000年前的骨針是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穴內出土的。骨針尖端銳利,針身圓滑,尾部穿孔,針長82mm,直徑3.1~3.3mm。骨針的產生為縫紉製作原始“皮鞋”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技術條件。

鞋,古時是指一種裝有高幫的便履,最初都是用皮革製成的,故“鞋”字從革旁。後來也有采用絲、麻製作的,即為“絲鞋”、“麻鞋”,穿的時候上麵用帶收緊。古代的“鞋”也指一種比履小而淺的“足衣”。

(1)最早的皮鞋出自黃帝時代.相傳在黃帝時代,臣子於則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可以說這就是我國皮鞋的最早起源了。

(2)夏代皮鞋幫底分開並依腳的形狀製造.很早以前,我國皮鞋生產就很發達了,世界上第一雙皮鞋就誕生在中國。

我國於1979-1980年先後在新疆的烏魯木齊、羅布泊、樓蘭鐵板河及哈密等地出土數具古屍,在古屍身上覆蓋著一層帶毛的羊皮,足蹬皮靴,還有其他的皮革製品。這些出土的實物皮靴,足以證明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鞋文化,皮鞋的起源在中國。

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孔雀河樓蘭遺址,因當地氣候幹燥,故從古墓中發現和出土的女幹屍穿戴皆保存完好。頭戴綴有羽毛和白皮的氈帽,身著毛織披風,足穿帶毛的羊皮中筒靴,幫底繞縫結合。這雙皮靴經碳測定距今有近4000年。據專家研究,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為久遠的皮靴,故有“世界第一靴”的美稱。

在新疆樓蘭鐵板河古墓出土的女式皮毛一體的羊皮皮鞋,經專家測定為夏朝(公元前1800年)的物品,距今也有3800多年。皮靴采用棕色毛皮單層縫製,靴長25cm,殘高16cm,底寬(最寬處)10cm,此靴由前、後幫和鞋跟組合而成。帶毛的一麵作鞋麵,光麵作鞋裏,鞋幫與鞋底用皮條縫合翻緔結構;靴前幫用整塊毛皮按腳掌部形狀折合後縫成靴頭;靴的內側與靴筒在腰窩部位縫合,然後縫緔靴的跟部。

(3)商周時期的圓頭皮鞋和包子鞋.到了商周時期,製革和皮鞋生產技術已很熟練,許多西周銅器的銘文中都有關於生產皮披肩、皮圍裙、生皮索、鼓皮、鞋筒子皮、染色皮和生皮板等的記載。當時製革和皮鞋生產已相當發達,以致在朝廷中要設專職的“金、玉、皮、工、石”五種官職,其中的“皮”,就是管理皮與皮革製品的官員。

在新疆哈密古墓出土了一具男屍,足穿帶毛羊皮高筒靴,為公元前1200年的物品,靴筒高20cm,無襯裏跡象。前麵開口,靴內微黃的羊毛依稀可辨,整雙靴子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件組合而成,基本上符合如今幫、底分部件的要求。此靴迄今已有3200多年曆史。

在新疆的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羊皮靴,經考古專家認定出自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墓主為古代新疆原始氏族成員,距今約3000年。靴用羊皮製成,中間開一豁口,並用小皮帶縫接。此靴的幫、底也已分出部件,雖然製作比較簡陋,但反映當時的鞣革、脫脂工藝和製鞋技術均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塔裏木盆地劄洪魯克古墓出土的革鞋,全部用革製成。形體輪廓清晰美觀,為公元前9世紀前西周的產物,實物由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收藏。這類原始狀態由裹腳皮演化而來的褶臉鞋,也叫烏拉鞋[,在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區和山區百姓中一直傳承至今未變。這種鞋簡潔易做而又好穿,常用馬皮、鹿皮和麅子皮等皮料做成。

在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出土西周時期的另一高腰皮靴,實物現為新疆考古所收藏。在沈陽出土過西周武士的銅泡釘皮靴則是靴筒高至膝蓋,靴底與靴筒采用同樣的皮料。腳麵及靴筒上嵌有許多大個的銅泡釘,它與青銅帽胄,及青銅胸甲配套,用以抵擋金屬製成的武器,很適合實戰需要。

在出土文物中還有車馬所用及士兵穿戴的皮帽、皮衣、褲、盔甲、盾、武器等皮革製品。據考古專家鑒定,當時哈密人製鞋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4)春秋戰國時代的胡服騎射和硬革底皮鞋.春秋戰國正是中國封建製度興起並逐漸取代奴隸社會的曆史變革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鬥,推動了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次大革命——胡服騎射。趙國武靈王是一位有曆史記載的服飾改革者。為適應戰爭的需要,趙武靈王引進了西北少數民族(當時稱胡人)的穿戴(短衣、長褲和革靴)。從此北方民族特有的既便於北方寒冷之地行走,又適宜馬背乘騎的鞋飾——靴子開始出現,並成為中華鞋史中最成功的變革產物。例如:現在存放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1928年在我國河南洛陽市金村出土的戰國青銅女孩像,她腳上所穿的革履,就是筒型的靴子(靴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