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皮鞋,是距今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此鞋采用經過簡單鞣製的皮革作底,並以皮線手工縫製而成。鞋底是用比幫料堅硬得多的皮革製作,鞋麵由前蓋、前尖、後尾三塊皮革部件經過仔細搭配縫製而成。鞋頭呈方形,款式為無帶的套式。該鞋以皮革部件鑲拚製作鞋幫的設計工藝,當時工匠就有了現代設計師的式樣結構創意。
(5)秦代軍官(翹尖)靴與士卒的淺幫方頭皮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鞋履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官吏的履,另一類則是士卒的履和 “ ”(音“堤”)。官吏的履大都是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連同鞋底向上高聳的鞋頭意在象征著權威和地位。而士卒的鞋則按其兵種的不同而穿著不同,當然,功能也不盡相同。步兵的鞋以屨為主,是一種係帶淺幫鞋,這是為了防止步兵在奔跑時發生掉鞋和晃蕩而穿的鞋子,以防貽誤軍情。因此,在腳麵上都用紐帶係牢,還從鞋跟綴上繩帶捆住小腿,達到緊縛的目的。騎兵的鞋則有所不同,他們的穿著是以為主,這是依照胡人的裝束製作的單梁式革靴,穿時用革條將靴子和腳捆牢,以便於騎射和駕馭。
2.封建社會農耕時代的鞋類
自漢代起我國全麵進入封建社會的農耕時代,鞋類的材料豐富,品種繁多,有革、葛、麻、絲、棉等。皮鞋則逐漸淪為達官貴人所享有。
(1)漢代的尖頭和鉤尖皮鞋.在青海出土的西羌(漢代)貴婦皮鞋,已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皮底、鉤狀的尖頭、刺繡鞋幫。
在新疆樓蘭孤台墓址發掘的漢代“革靴”,為半筒靴形,中間對縫,有明顯的褶紋。以結實的牛皮作底,靴麵為柔軟的羊皮製成尖圓頭形倒靴狀,內中鋪放毛氈以保暖,靴底以麻繩縫製,使其具有防潮禦寒的特點。革靴的發現,證實了當時樓蘭一帶畜牧業比較發達,當地人製氈與鞣革的手工技藝超群。
(2)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方圓頭型與皮鞋紋飾.魏晉時代,中外各民族風俗文化有了大交流,使當時各國形成了各種形式的鞋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繪紋飾靴,可以看出在皮靴的頭部與靴筒口處彩繪紋樣,具有較高的審美裝飾效果,表明古代匠人已有高超的技藝。
當時晉國的“五朵履”堪稱是一朵奇葩,鞋頭上有五道梁,與當時的“道梁帽”形成上、下呼應,其圖案為魏晉時期最流行的蔓藤紋。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的登山木屐,鞋口上有長壽紋飾。據傳,該木屐的底部裝有可前後活動的木齒,呈“T”形;木底有一前一後兩個凹槽與木齒吻合,用穿杆連接並用梢子固定;隱去前齒便於上山,隱去後齒則可下山。
(3)隋唐時代皮鞋的尖、圓頭型與多彩足飾.隋代各民族之間交流頻繁,社會開放,少數民族的服飾(鞋飾)不斷傳入中原,因此流行翹頭(尖)鞋,也稱鉤尖鞋。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的鼎盛時期,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鞋飾文化發展的輝煌期。當時的服飾、鞋履既傳承了曆史的沿革,又兼容並蓄,中外融會,鞋業盛事層出不窮,出現有史以來最絢麗多彩的足飾。在隋唐時期,泛指鞋履的名稱正式定為“鞋”字,從此一直影響著後世並沿用到今日。
自隋代起,靴子被定為宮廷的官鞋,也成為隋唐男子青睞的鞋飾。當時製靴以黑色皮革為主,一隻靴子用六塊皮子縫合而成,稱為“六合靴”。“六合”即為東、西、南、北、天、地六合的寓意。靴子發展到唐朝時期則與隋朝有了不同,唐朝早期的人們多穿高腰靴,而軍旅武士則全部穿著長靴。靴子發展到唐朝晚期,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則又有變化,開始流行短腰靴的款式。
唐朝時,男靴的變化相對簡單,而女靴的變化則比較複雜。唐朝的女靴常用彩皮或織錦製成尖頭短靴,靴上鑲嵌珠寶。
(4)五代十國時代鞋飾俏麗鞋頭高聳.五代十國的鞋飾,保持了晚唐風貌,趨於俏麗風格,以鞋頭高聳、奇特為時尚,體現女性柔美,據傳是鎮邪護身的風俗,這種鞋風一直延續至明清。到了宋代,便產生了翹尖小腳鞋、尖足鞋,即“三寸金蓮”。
(5)宋代尖足鞋,遼、金時代圓頭鞋.宋朝時因婦女纏足之故,穿靴女子較唐代大為減少,但宮人還是有穿靴的,靴頭作鳳嘴式樣,靴筒多用織錦製造。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尖頭鞋,南宋墓甚至還出土了鞋蹺高達7~8cm的尖足銀鞋。
遼、金時代,北方民族鞋飾以長靴為主。遼代的銅包玉女靴,以唐草紋襯底,上麵有鳳鳥與花卉,紋飾繁縟,風格富麗堂皇。遼代時以祭山為大禮,穿著錯絡縫烏靴。長筒靴為金人服飾特點之一。河南焦作金墓壁畫中金代婦女著男裝,穿烏皮靴或蹴鞠靴。
(6)元代鞋飾又開始盛行方頭.元代又開始著方頭靴,元代騎馬俑都穿著這種靴,結構逐漸接近近代的靴鞋。因元代統治者是蒙古族,故以穿靴為主,且靴飾頗多。如:鵝頂靴、鵠嘴靴、雲頭靴、(音“翁”)靴和高麗(鉤尖)式靴等。
(7)明代的“釘”與皮、布質鞋靴.自明代起一種有釘的靴叫“釘 ”(音“靴”),為文武官員用作雨鞋。《明史劄誌》記載:“百官入朝,遇雨皆躡釘,聲徹殿陛。”這種釘本為雨雪天穿用,後宋太祖令製作軟底皮鞋,罩於靴外,出朝後脫去。這與新疆地區沿用至今的一種套靴頗為相同。